浅谈我国环境区域合作制度建设现状及困境.doc

浅谈我国环境区域合作制度建设现状及困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我国环境区域合作制度建设现状及困境

浅谈我国环境区域合作制度建设现状及困境摘要:建设环境区域合作制度已成为环境法学界关注的热点。基于我国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建立完善的环境区域合作制度意义重大。本文我国环境区域合作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面临困境,论证建立环境区域合作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键字:环境 区域 现状 美国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 在《寂静的春天》中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误以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行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潜伏着灾难,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的唯一的机会。[1] 如何能有效地防治环境问题,改善环境现状,成为当今讨论的重点。笔者认为基于环境的特殊性、环境问题出现的区域性及影响范围的广泛性,以区域为单位进行环境保护的研究是当下可以采取和选择的有效途径。 一、现有法律制度分析 一种制度之所以能够得到落实与贯彻,一方面要求其自身具有优越性,能适应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则要求有强有力的法律制度作保障。中国法律界开始关注环境恶化及认识到环保任务的艰巨性是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开始的,在此次大会上确立了共同责任、预防优先、谨慎发展等信念与原则,在会后,中国开始着手探寻环保工作的方针和思路,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全面启动。[2]并于1979年颁布实施首部《环境保护法(试行)》,从当时算起中国环境法治建设已经历了30多年,在这期间国家颁布并实施了近30部与环境相关的法律,对保护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我国整个环境法律体系对环境区域合作的保障却表现出了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我国的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环境区域合作制度,未确定环境区域合作制度的法律地位。随着环境问题的突出与显著对环境保护的法律保障已经上升到宪法层次。宪法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是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和依据,我国宪法第26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此项规定是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的总政策,也说明环境保护是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责。作为根本法,为我国环境保护活动和环境立法提供了指导原则和立法依据。却没有对环境区域合作制度予以原则性的规定,一方面没能起到指导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在其调整范围内对环境区域合作予以规定,另一方面则使各个环境单行法律法规缺乏了对环境区域合作予以调整的依据。 1982年1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是对1979年的《环境保护法(试行)》的修订,在本法中也提出了诸多保护环境的原则性规定,但对于区域合作制度的建设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在本法中缺乏对环境区域合作制度的规定,在我国环境保护法的六章四十七条中没有一条规定环境区域合作制度。其二,在本法中有些规定对环境区域合作制度的建设造成障碍,比如在第七条中规定了中央和地方环境管理机构对环境监督管理的权限和任务,其中在第二款中规定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辖区的环保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强调辖区治理,忽视环境问题的区域性,不利于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以至于不利于环境区域合作制度的建设。 在针对特定保护对象的环境单行法律法规中就区域合作有所规定,如施行于1995年8月8日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突出了加强流域(区域)间的合作是对淮河治理的重要途径,如在第四条中规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负责协调解决有关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并行使国务院授予的其他职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尽管在这个暂行条例中明确规定了以流域为单位保护和治理淮河污染,但也只是规定了“四省人民政府各对本省淮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负责”,没有强调四省之间的合作,割裂了环境问题的整体性,未能体现环境区域合作制度的本质要求。 第二,缺乏地方环境区域合作的配套立法。由于环境问题是各个行政单位需要处理的具体问题,因此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地方性法律保障环境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在我国地方环境立法中常会出现的问题是立法重复主义和立法形式主义,常常追求与中央相关立法在层次上的对应关系,而忽视了本地方的特色,以及环境问题的区域性。许多地方为了完成立法任务更是干脆直接照抄国家的有关法律,造成的后果是国家环境法规中应该细化的内容在立法中没有体现,而本应体现地方特色的规定却找不到痕迹,这使得地方环境立法丧失了应有的特性而完全沦为摆设。[3]这样的现象往往会导致拔苗助长或削足适履的后果,还会伴随着产生严重的地区发展不平衡。 二、环境区域合作制度建设面临的困境 第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实行传统的政绩考核及缺乏经济补偿体制,使环境区域合作制度建设未能被积极落实。在市场经济中,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