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建筑上柱础.docVIP

浅谈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建筑上柱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建筑上柱础

浅谈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建筑上柱础摘要:湖南龙溪村李家大院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柱础是其中一种颇具特色的建筑构件,其题材多样,造型丰富,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柱础,古建筑,李家大院 工程概况: 龙溪村李家大院位于祁阳县城北三十公里的潘市镇,它是一个拥有510年悠久的历史古村落,始建于明弘历十一年(1498年),为李氏先祖李文敬所创建。龙溪《李氏宗谱》记载:李文敬之先祖李思立自元末明初从江西迁祁后,至李文敬始定居于此,生应聪、应伦二子。聪、伦分别生四、五子,共九房。李家素以木材买卖为主,生意兴隆,家运亨通而富甲一方。经万历至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各朝,经历350余年间,李氏祖孙13代,陆续拓展营造,终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形成了占地近3万平方米,由老屋院、吊竹院、上院、下院、品字书屋等组成的庞大规模的民居宅院。因院左侧有一条常年流水不断地龙溪,故名“龙溪院”,又因宗族血缘关系历代聚居于此的皆为李姓子孙,又称“龙溪李家大院”。 经历了数百年的历史沧桑,现存的李家大院仅有上院、下院和品字书屋和李氏宗祠,建筑规模仍然十分庞大,至今保存较好的房屋有36栋,大厅36间,游亭17座,建筑面积达7100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上下院正堂屋处在同一条中轴线上,房屋以此前后、左右对称排列。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其间通过游亭、巷道和回廊连通。 柱础的构件特点: 柱础作为古代建筑构件,其作用主要是防止来自于台基以下的潮气延木柱上升,隔离湿气,保护柱子本身。柱础的造型丰富,题材多样,富有特色。在明末清初的建筑上出现的木质柱础,大多为方形,也有礩行。清中晚期、民国时期则有方形、圆形、瓜棱形、瓜瓣形等多种形式的石柱础。湖南民居的柱础一般都较华丽。祠堂多为兽形、圆盘形、方形,民居大多为花瓣形、方形、圆形、,并雕刻有动物、植物、人物、几何纹等。在保证支撑柱子作用的同时,兼具装饰功能。 柱础的尺寸 作为承载柱子压力向下传递的石构件,柱础的尺寸决定于柱子的直径。《营造法式》中记载:“造柱础之制,其方倍柱之径。方一尺四寸以下者,每方一尺,厚八寸;方三尺以上者,厚减方之半;方四尺以上者,以厚三尺为率。”即方柱础的边长或圆柱础的直径是其上木柱直径的2倍。边长在一尺四寸以下的,每长一尺,柱础的厚度就加八寸;边长三尺以上的,厚度是边长的一半。边长四尺以上的柱础厚度均为三尺。《营造算例》对柱础的规定则简单的多。“柱顶见方按柱径加倍,厚同柱径。”柱础边长仍是柱子直径的两倍,厚度则与柱径相同。这些都是假设柱础在卵石夯土的地基之上。地面的坚实程度不同,柱础的尺寸也应适当调整。 柱础的结构 柱础一般由上至下可以分为顶、肚、腰、脚等四部分。 柱础的造型 宝瓶式柱础:宝瓶式柱础是宋代出现的柱础形式之一,典型的宝瓶形体细高,瓶颈处比其上的柱子还要细一些。看上去给人以单薄感,脆弱、不稳定、容易倾覆等特点。 圆柱形柱础:柱础与其上柱子的形式相近,粗细相差不大,其表面通常素平,不施雕刻纹饰,为清初早期的风格。 复合式柱础:把多种简单形式组合在一起,成为比较复杂的柱础样式。比如圆鼓与基座、基座与覆盆、八角形与鼓形等,基座还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鼓形也有扁形和瘦高型等。符合式柱础大都雕刻精细。从整体造型来看,有上圆下圆型,上圆下八面、六面体形、上部为折角曲面方石鼓型等。其中,以上圆下方型柱础居多,体现了“天圆地方”的传统文化内涵。圭角雕饰有龙、兽头、几何式等,束腰部位雕饰有人物故事、动物、植物、吉祥图案、“八宝”器物雕饰等。方柱四角雕饰大都有狮子、麒麟、老虎、龙、蝙蝠等动物及花卉、瓜果等图案。 上面石鼓面雕饰,有动物、植物博物器物及素面装饰等。判断一个柱础的形式时主要看它得础肚,础脚、础腰的部位形状如何是次要的。 柱础的地域性特征 柱础的地域性特征十分明显,柱础的主要功用就是防潮隔湿。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明显,北方干旱少雨,南方潮湿多雨,因此北方建筑对柱础的高度要求不是很高,大都为鼓镜式柱础,且高度较低,装饰图案简单,没有多余的花饰雕刻。南方建筑对柱础的高度要求较高,这么长的距离为装饰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即满足了功能的需要,又达到了装饰的目的。 柱础的雕刻手法 《营造法式》中记载,前代雕刻手法有,“其雕镌制度有四等:一曰剔地起突;二曰压地隐起华;三曰减地平伋;四曰素平”。其中素平就是把柱础表面打磨光滑,不加任何纹饰。其它三种都属于浮雕范畴,只是雕琢面的深度不同,即浮雕被压缩的空间不同,可分为高、低、薄三种,剔地起突就相当于高浮雕,压缩比例较小,纹饰凸起较大,立体感很强。压地隐起华相当于低浮雕,形体较单薄,压缩比例较大。减地平伋相当于薄浮雕,压缩比例最大,只将图案之外的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