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体会
空心加压螺纹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体会摘 要 目的:回顾总结股骨颈骨折治疗中闭合复位、双头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的相关问题及治疗经验。方法:选择38例股骨颈骨折病人,入院即刻和3~7日内硬膜外麻醉,C臂X线机透视下手法牵引将骨折复位,加压螺纹钉内固定。结果:本组2例未愈合好,其余36例愈合良好,愈合时间3~7个月。结论:闭合复位、加压空心螺纹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方法简单有效。
关键词 股骨颈骨折 空心加压螺纹钉 闭合复位 C臂透视
资料与方法
2001年以来收治股骨颈骨折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26~81岁,平均58岁。其中交通事故18例,高处坠落7例,跌伤13例。头下型7例,经颈型16例,基底型15例。按 Garden 分型:Ⅰ型3例,Ⅱ型18例,Ⅲ型13例,Ⅳ型4例。均为伤后3~7天内的新鲜骨折,入院后行骨牵引或皮牵引26例。
方法:入院后即行下肢皮牵引或骨牵引,新鲜骨折牵引3~5天,陈旧骨折牵引1~2周,有利于术中复位。本组均在6天内手术治疗,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仰卧手术台上。会阴部衬以棉垫顶于竖桩上;双足分别固定在手术台的脚蹬板上,伤肢稍外旋,健肢外展20°~30°。调整牵引待双下肢等长后,将伤肢外展 20°~30°,内旋15°~20°位。C臂透视证实骨折断端复位满意。手术野消毒铺巾后,自大转子顶点向下做5~7cm纵行切口,沿肌纤维方向分开股外侧肌,显露股骨外侧。用克氏针自股骨大转子下方股骨头标记方向,于大粗隆底部下方2~3cm处切开骨膜,根据标记沿颈干角130°~135°,前倾角10°打入导针至股骨头软骨下0.5~1.0cm,深达9~10cm。第1枚导针须经股骨距经骨折断端至股骨头下,3枚导针保持平行并呈等腰三角形或倒立三角形均可。小C臂X光机正侧位透视导针均位于股骨颈内,必要时作调整,测深选择合适长度的空心压力螺钉,沿导针拧入至股骨头软骨下0.5~1.0cm。螺纹钉的长度要求经过骨折线产生压力作用,见骨折对位良好,活动髋关节,确认固定牢靠,C臂X光透视再次确认螺钉在位,拔除导针,缝合伤口。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术后1~2天可床上活动,半坐卧位,1~2周扶拐下地,患肢不负重,4周后扶拐下地锻炼行走。
结 果
本组38例病人均获随访,时间3~24个月,36例获得痊愈,愈合时间3~9个月,无发生伤口感染;其中2例出现股骨头缺血坏死,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讨 论
空心加压螺钉闭合穿针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对组织损伤小,出血量少,对身体扰动小,术后可早期活动,恢复快等优点,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1]。术后骨折不愈合或股骨头坏死与手术时机、骨折类型、复位程度、内固定质量和年龄等有关,其中骨折类型的因素最显著。本组2例股骨头坏死均有头下型骨折,故对此型骨折应首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受伤至手术时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缩短受伤时间,可以及早恢复股骨头坏死血供,减少缺血时间,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国内研究表明[2],我国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病人伤后12~48小时内进行复位手术者很少,这与国际水平有很明显差距。因此,这类病人在伤后应争取及早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赵辉,金伟,赵光远,等.闭式复位加压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25例体会.黑龙江医学,2006,30(3):220.
2 刘粤,张长青,孟炜.闭合复位空心钉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坏死的多元相关研究.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6,8(7):617-621.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