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钦州市儿童2003-2006年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doc

钦州市儿童2003-2006年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钦州市儿童2003-2006年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钦州市儿童2003-2006年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研究【文献标识码】 A 【中图分类号】 R 512.99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5-0463-02 【关键词】 狂犬病;流行病学研究;儿童 钦州市是狂犬病国家监测点。1986年曾发生狂犬病113例,发病率为4.36/10万。政府采取了“管、免、灭”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后,一直处在低发或零发状态[1],至2003年后疫情突然回升。为掌握钦州市儿童(散居儿童和学生)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对2003-2006年钦州市散居儿童和学生狂犬病疫情资料进行了分析。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2003-2006年钦州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表资料和狂犬病国家及广西壮族自治区监测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所有病例均由专业人员使用国家统一个案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由监护人代述。人口资料来源于钦州市统计局。 1.2 数据处理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统计分析方法包括t检验和χ2检验。 2 结果 2.1 流行强度 2003-2006年,该市共发生散居儿童和学生狂犬病69例,占人感染狂犬病例的34.67%(69/199)。疫情波及4个县(区)37个乡镇68个行政村(居委会)。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占97.10%(67/69);圩镇1例,占1.45%(1/69);县城1例,占1.45%(1/69)。呈高度散发。2003年发病20例,2004年发病31例,2005年发病6例,2006年发病1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5/10万,全部死亡。 2.2 流行特征 2.2.1 年龄分布 发病年龄最小1岁,最大18岁,平均年龄8岁。以6岁组最多,发病9例,占13.04%(9/69);其次是8岁和15岁,各7例和6例,分别占10.14%(7/69)和8.96%(6/69)。见图1。 2.2.2 性别分布 男性发病48例,占69.57%(48/69);女性发病21例,占30.43%(21/69),男女之比为2.29:1。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30/10万和1.13/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0,P<0.01)。 2.2.3 职业分布 以学生为主,占65.22%(45/69);散居儿童21例,占34.78%(21/69)。 2.2.4 时间分布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但病例集中在秋冬季,其中8月份最高,15例;其次是9月份和5月份,分别为10例和7例。见图2。 2.2.5 病程 从发病到死亡,病程最短是21 h,最长是12 d,平均病程(G)为2.38 d。 2.3 暴露情况与潜伏期 2.3.1 潜伏期 69例病例中,无暴露史2例,有明确暴露史67例。潜伏期最短6 d,最长1 940 d,中位数42 d,平均潜伏期54.96 d。67例暴露史明确的病例中,男47例,占70.15%(47/67),平均潜伏期为51.12 d;女20例,占29.85%(20/67),平均潜伏期65.17 d;尽管女性潜伏期稍长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70,P>0.05)。 2.3.2 暴露时间 暴露史明确的67例病例中,暴露时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以6月份最多,11例;其次是7,8,9月,分别为9,9和7例。50.17%(36/67)病例的暴露时间集中在6-9月份;2月份最少,仅1例,占1.45%(1/67)。 2.3.3 暴露方式 67例病例中,咬伤62例,占92.54%(62/67);抓伤4例,占5.97%(4/67);舔沾伤口1例,占1.45%(1/67)。 2.3.4 暴露部位 头面部24例,占35.82%(24/67);上肢25例,占37.31%(25/67);下肢18例,占26.87%(18/67)。上述3个暴露部位的平均潜伏期分别为23.49 d,77.83 d和105.2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5 暴露程度 Ⅰ级暴露12例,占17.91%(12/67);Ⅱ级暴露16例,占23.88%(16/67);Ⅲ级暴露39例,占58.21%(39/67)。不同暴露程度平均潜伏期分别为114.36 d,44.01 d和48.06 d,Ⅰ级暴露者的潜伏期明显长于Ⅱ级(t=2.016,P<0.05)和Ⅲ级暴露者(t=1.940,P<0.05)。 2.3.6 暴露后处理 暴露后伤口未作任何处理的50例,占74.63%(50/67),其中Ⅰ级暴露者12例,Ⅱ级暴露者13例,Ⅲ级暴露者25例。自行挤压伤口出血2例,占2.99%(2/67);到医疗单位处理伤口15例(在村卫生室处理10例、在乡镇卫生院处理的4例、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处理1例),占2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