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三行遗址的地名
十三行遺址 組員:胡善妮、黃柔惇、王麒 崴、程芳慶、張念瑾 發現十三行 一九五七年( 民國四十六年) 十一月,由台大考古學教授林朝棨發現,並和考古學系學生作了短期試掘,將此區文化稱之為「十三行文化」,據鑑定約為2300年前,屬平埔凱達格蘭族文化系統。 十三行遺址的地名 「十三行遺址」命名由來,是根據考古慣例:史前遺址的命名都用發現地的最小地名。遺址所在地台北縣八里鄉頂罟村有個別名叫「十三行村」,於是以村名命名為「十三行遺址」。有學者認為「十三行」可能來自原住民語言的音譯,為原住民稱呼該地之名稱。 十三行人開始在此生活的時代約為西元前1800年到1500年前。 十三行的陶器 十三行的陶器主要為紅褐色夾砂陶,其次為灰黑色泥質陶,及灰褐色夾砂陶。紅褐色夾砂陶佔全數十分之九以上。手製,含細沙,火候高、質地堅硬。器型常見小口大腹的圜底罐、圈足罐,口緣直起外侈,唇部經常修平,此外還有平口缽及寬沿盆。頸部以下外表常飾有拍印的幾何形紋飾,變化繁多,以方格紋和斜方格紋最多;此外還有少數壓印圓圈紋及刺點紋,淡褐色夾砂陶數量不多,器型也以圜底罐為多,紋飾也以拍印紋為多,但常見有粗條。 灰黑色泥質陶數量少,但很具有特色,質地細緻,表面經常抹平磨光,肩部外表裝飾有刺點紋及圈點紋,紋樣常是環繞器表一周。器型有小口大腹罐、瓶。 在十三行遺址還發現金飾、鎏金青銅碗、銀管飾物、銅刀柄、銅碗、銅鈴、銅幣等罕見的遺物,有不少是與外界交換所得。 青銅器 青銅刀柄1 Bronze knife Handle青銅製的人形刀柄,刀身部分為鐵製,已鏽蝕。 駱駝銅牌正面紋飾隱約可見似有一人騎在駱駝上,駱駝踩在雲上,可能作為裝飾使用 。 青銅鈴鐺球型,外表裝飾弦紋與乳丁紋的組合? 。 金屬器、珠飾、銅錢 鐵器十三行遺址以製造鐵器聞名,但出土之鐵器大多鏽蝕,而器型不明 珠飾十三行遺址的珠飾大都為玻璃質地,推測其可能為外來品 十三行出土各朝代錢幣Coins found(from Hang, Tang, Sung Dynasty)錢幣上都多鑽一個小孔,推測當時可能是作為裝飾用,非用來作貨幣 金箔Gold ornament此件金箔外形薄,圓形有折邊,外緣為數道同心圓與放射線的組合,推測其原來可能為包覆於一圓形的器物上,作為裝飾 十三行人的食衣住行 食:十三行人稻米為主食,除了種稻外,他們也到山裏打獵,到淡水河邊捕捉魚蝦或採集貝類 (吃完貝肉後,他們多會將貝殼丟棄在同一個地方,形成考古學家所稱的「貝塚」),充分利用了河海口及山林的豐富資源。 衣:我們在十三行遺址上發現了史前人用來織布的陶紡輪,由此可知十三行人應會利用簡單的工具來做衣服, 但因為這些衣服埋在地下太久而腐爛,所以沒有辦法知道它的顏色或樣式。 住:十三行人住在由木頭架高的屋子,藉以避免潮濕,並防止野獸的侵襲,學者通稱此為「杆欄屋」, 台灣大部份原住民的部落都有類似的建築。 行:十三行人和台灣島內、大陸東南沿海以及南洋地區應都有相當密切的往來, 所以我們才會在遺址上發現這麼多樣的文物,如外來的陶器、青銅器、漢人錢幣、琉璃珠等。 再根據十三行人骨的分析,他們似乎常划槳。 十三行人的埋葬習俗 埋葬習俗,以頭朝西南臉向西北的側身屈肢為主,凶死者往往以頭向東北的直肢葬方式埋葬,常見有裝飾品陶罐、青銅柄、鐵刀陪葬。由無頭葬出現可知聚落或族群間可能有戰爭或獵頭的行為。 史前生意人 在十三行遺址中所發現的玻璃、瑪瑙等裝飾品,都是從台灣島以外的地方傳進來的。此外,遺址中甚至還出土明代以前中國製造的瓷器,以及唐宋時期中國鑄造的銅錢,這些東西都證明了十三行文化人不但和台灣島以外的人有貿易往來。 十三行的建築特色 十三行博物館曾獲91年度「台灣建築獎」首獎。其素材以檢樸拙的混凝土為主,造型則以歪斜的八角形塔,可從戶外拾級而上至屋頂觀海的大型階段及仿船艙式建築等,營造相當奇特而有創意的建築形態。理念來自「考古發掘與先民乘船渡海來台的意念,弧狀的鋼構建築象微海洋,斜緩的屋頂則是海中凸起的鯨背,清水混凝土的兩道高牆象徵山、斜倒的八角塔則代表著綿長的歷史時間軸。」另外,「從入口一段緩緩往下的斜坡,全館陷入地下1.5公尺,象徵走入考古學家發掘的地下寶庫。」 十三行博物館除了常設展(即「重返十三行」,分六個單元)保存、展示及解說十三行遺址之出土文物(以「人面陶罐」最具代表性),也有學習體驗室、特展區、演講廳、賣店、餐廳,還有一個極具特色的「時光空椅」,以及導覽解說機制,提供活潑、多元的課程與環境,另外還有四公頃的室外「陽光廣場」。 十三行博物館配合著「水岸、社區、博物館」社區總體營造,不僅是台灣的重要文化資產,也是北台灣文化休閒、學習的最佳場所。 總結 從十三行遺址的遺物和埋葬方式加以分析,學者認為十三行文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