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基层首工程施工方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底基层首工程施工方案

文昌市文城至南阳公路改建工程 路面底基层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文昌市文昌至南阳公路改建工程起止里程为k2+674.9~k14+153.8(AK2+413.2~AK2+833.05),线路全长11.899km。设计速度30Km/h,路基宽度7.5米,(原路路基宽大于7.5米的局部路段,则维持原状);路面宽度7.0米;土路肩宽度≥2×0.25m。公路设计荷载为公路-Ⅱ级。 二、施工依据规范及设计文件 1、《施工招标文件》 2、《施工投标文件》 3、《海南省文昌市文城至南阳公路改建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4、《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5、《公路工程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试验规程》(JTJ 057-94) 6、《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 7、《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JTG E42-2005) 8、首件工程认可制实施细则 三、首件工程目的和内容 选取K13+680-K14+880段作为路面底基层试验段(首件工程),通过现场有效的施工方法进一步优化拌合、运输、摊铺、碾压等施工设备组合和工序衔接,并修正施工方案,完善施工组织。确定施工集料配合比、材料的松铺系数及一次铺筑的厚度、正确的压实方法,达到规定的密实度所需压路机的类型、组合方式压实遍数等试验参数,形成总结报告上报,经监理工程师批准后。作为今后施工质量控制的依据。 四、施工组织管理 1、施工工期 计划开工时间2013年7月18日,完工时间2013年7月19日,工期2天。 2、技术人员和设备配置 ①、现场管理人员: 生产副经理:周九一 负责全面技术工作 现场负责人:李国平 负责安全、生产 现场施工员:周 康、林少芳 负责施工技术工作 安全负责人:孙 也 负责施工的安全 试验负责人:刘 毅 负责试验、检测 测量负责人:左金镖 负责放样、测量 质检工程师:彭 超 负责质量安全 机械负责人:付国强 负责机械调配 辅助民工:15人 ②、主要机械设备 为保证该首件工程的顺利进行,明确责任,确保工程质量、确保工期,该工程配备以下机械设备: 序号 设备名称 型号 数量 1 稳定土拌合机 WCZ300 1台 2 蛙式夯机 1台 3 压路机 徐工 1台 4 装载机 XG951Ⅱ 1台 5 自卸汽车 15T 5辆 6 平地机 徐工PY185G 1台 7 洒水车 6000L 1辆 五、施工方案 1、施工准备 ①、对原路基进行检验,包括路基的压实度、弯沉、宽度、高程、横坡度、平整度、中线偏位等; ②、清扫路面上的杂物,确保摊铺工作面清洁; ③、用XS202G压路机对路床强震碾压2遍,如发现土过干、表层松散,适当洒水 2、测量放样 ①、于施工前一天对拟铺筑路段按10m一个断面进行标高与中边桩测量,放样分三段进行,每段100米,第一段的高程按松铺系数为1.25~1.35控制,其它两段根据前一段施工后检测的松铺系数及其它指标进行调整。 ②、用石灰放出施工边线,严格控制施工宽度超过设计宽度10cm,并控制施工位置符合规范要求。 ③、在路线两侧设置指示桩,打好导向控制线支架,间距10米,挂好导向控制线。 3、材料要求 ①、粗集料 碎石的压碎值不大于30%,碎石的形状接近于立方体,针片状颗粒的含量不超过25%,选材做到质地坚硬、耐磨、洁净。 ②、细骨料 采用粗集料加工过程中的石屑,小于0.075mm以下含量不大于7%。 ③、水 用于底基层的水洁净,不含有影响混合料质量的物质。 4、进行技术交底及安全施工交底 召开交底会议,按照规范要求和安全生产要求向参加施工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机械操作人员、辅助施工人员、安全管理人员进行施工和安全技术交底,并以书面形式发到各部门、施工班组、施工操作人员。 5、施工方案 (1)、施工工艺 详见附表1。 (2)、厂拌混合料及运输 (一)拌和 ①、按监理工程师批准的施工配合比进行配料,用水量视天气情况,干燥天气混合料含水量应大于最佳含水量2%左右,以补偿运输及摊铺过程中水分的蒸发,潮湿天气含水量可控制到等于或略小于最佳含水量的1%,防止水分过多产生“弹簧”现象,且第一次的拌和料由实验室在现场对摊铺后碾压前混合料检测含水量,结合气候情况调整配合比含水量。 ②、在正式拌制混合料前,必须先调试所用设备。 ③、调整配合比,在拌和混合料之前,测定集料的含水量,根据集料的含水量进行调整,确定配置混合料的施工配合比。 ④、混合料级配检测:由试验室现场取样,进行筛分试验,测定其级配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⑤、混合料的试拌:用装载机分3档将集料装入配料斗,启动拌和机后按事先设定的投料

文档评论(0)

14441686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