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目光,打量中国.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目光,打量中国

我目光,打量中国 我的目光,打量中国 来源:南方传媒研究  2009-03-04 14:28:17  作者:马昌博   个人资料 姓名:马昌博 单位:南方周末新闻部 出生年份:1981年 毕业院校:河北大学新闻学院 入职新闻行业时间:2004年 偶像:有过,现在暂无。 口头禅:记者是不怕麻烦……别人的 经典语录:恶感来自于陌生,揣一颗温和的中国的心 座右铭:做先驱不做先烈 个人简介 我毕业的那所大学,在其BBS “新闻学院版”的“诸侯谱”中有如下描述:马昌博,01新闻2 班,男,河北人,中等身材且瘦弱,眼睛不大但目光犀利。 大四暑假在《时代人物周报》实习,暑假过后,上大四的我作为特例在这份报纸谋了一个“本报记者”的职位。 自己运气挺好的,我一直这么说。毕业后到《南方周末》,推荐人是大学偶像李海鹏,而此前我跟他不过是一面之缘。 在《南方周末》的三年是金子般的日子,感谢那些优秀的同事们带给我的荣耀。也感谢那些合作过的编辑们:张立、林楚方、吴晨光、邓科,感谢他们的信任和从不吝惜的夸奖。 2008年初的时候,我从普通记者跳级到资深记者,成了南方周末最年轻的 “资深”之一。也曾动过心要离开,可最终还是都拒绝了,我说我还舍不得《南方周末》,她是我的恋人。 编辑嘱咐说要写写对自己的评价。 这是个高难度动作,所以还是借别人的话吧。曾经看到一位实习生的博客上有我的博客链接,写着:“先天下而忧的小博同学——从他身上,知道时政记者身上有博学,有敏感,有早熟,有灿烂,还有善。” 谢谢她的评价,只是这评价实在太高了,我只能坚持着不脸红。 2008代表作 《地震预报的中国“江湖”》 刊登媒体:南方周末 发表日期:10 月30日头版 入选理由:从5 月中旬做到10月底,本来是要在地震之后的6 月发,但因政治原因搁浅。期间继续补充采访,到10月底最终发出。关于这篇稿子,说两句话,第一,能采访到的人,基本都采访了;第二,全文近20000 字,报社给了4 个版,算是难得。该稿被评为南方周末A 类稿,报社给的评语是:“全面深入揭示中国地震预报体系的由来,运转机制和尴尬现状,并提供大量独家信息。记者在相关领域的密集采访程度和逻辑梳理能力令人赞叹,虽因政治原因未能在震后不久刊发,但仍不减其价值。” 2008代表作 《鸟巢在冲刺》 刊登媒体:南方周末 发表日期:8 月7 日5-6 版 入选理由:曾经想列7 月的头版《贵州官员瓮安“大考”》,或者9 月的头版《孟学农:他的辞职,他的未来》。最终选定《鸟巢在冲刺》一文是想在这里感谢下那么多跟我一起辛苦采访的实习生们。这篇稿子发表在奥运会开幕式前一天,讲的是众人瞩目的鸟巢在此前究竟是怎么准备的。报社在考评时给的评语是: “无采访证,无资源,无法接近鸟巢。三无情况下努力挖掘出最核心信息。在奥运开幕前媒体密集轰炸中独此一家。从选点、立意,到记者突破力均值得赞许。” 一 2008年初,跑全国“两会”,分的任务之一是采访刚刚复出的山西省省长孟学农。接这任务的时候就没想能完成,因为以孟的经历,惯常的做法肯定是低调为好。况且《南方周末》地位特殊,接受其采访在公众中或许能获得开明之誉,但在官场却有被批评出风头之虞,不符合“安全第一”的政治逻辑。 我在山西代表团找到孟说采访的事,孟果然拒绝。我也不说走,就跟着他一路闲谈着山西的近况,一直跟到他的房间门口。“你真的不能再跟我走了。”他笑着说。当时我想,至少,他还算随和。 第二天,我决心破釜沉舟,我给他写了一个长长的纸条,直截了当地提到了他曾经因为“非典”事件的辞职造成的舆论恶感,并说接受我们的采访,有利于告诉公众,一个复出的孟学农的所思所想。 这是一个太过冒险的方法,重提过去的伤疤很容易触怒对方,特别是孟这样的政治人物,他们会觉得这损害了他的威严;我想他们更不能容忍的是,你以平等的姿态讨论他接受采访的利弊问题。 孟看完纸条后,并未变色,会后我再次提出采访要求,孟亦是温言婉拒。我想他至少在这一点上还算开明,也有些容人之度。 此前在孟所在的山西代表团的讨论小组,曾有山西的厅级官员说,我们既要讲普通话也要讲山西话,而现场官员中,只有孟讲普通话,孟听闻后,只是笑笑。另一个细节是,一个山西的市委书记谈到某一问题,孟插话发表了一个观点,该市委书记当场反驳了孟,稍有惊讶的孟还是继续温言作答。 第三天一早我继续出现在孟面前,“你倒挺锲而不舍,”孟说,“中午11点吧,我们聊聊。” 采访就这么定下来了,而且自始至终,没有秘书出来阻拦我。 我得承认,这是一次愉快的采访,跟某些将政治常用语背得熟络,却让回答毫无营养的省级高官们不同,孟并无太多官话,而对山西现状和自己面临的困难的分析,也算中肯。 稿子发完后我给孟邮寄了样报,这事也就算完了。没想到几个月之后,“复出”刚满一年的孟学农因为襄汾溃坝事故再次请辞。听闻消息的那

文档评论(0)

htfyz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