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喀斯特洞穴系统碳循环的初步监测结果.PDF

喀斯特洞穴系统碳循环的初步监测结果.PDF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喀斯特洞穴系统碳循环的初步监测结果.PDF

- - -- 535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17年第 36卷增刊,备案号:CN521102/P 2017326 ·专题 10:表层地球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 喀斯特洞穴系统碳循环的初步监测结果 1,2 1,3 1,4 1,2 1,3 4 罗维均 ,王彦伟 ,曾广能 ,王世杰 ,杨瀚凌 ,王阳 1.中国科学院 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 550081; 2.中国科学院 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贵州 普定 562100; 3.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4.贵州民族大学 化学与生态环境工程学院,贵阳 550025 13 × 喀斯特洞穴(包括裂隙)在喀斯特地区普遍存 碳汇通量估算差值更是达到 0598 10 gCO/a 2 在,是喀斯特地区常见的自然景观,从南到北、从高 (JiangandYuan,1999),这些差异是否是与洞穴系 山到平原、从内陆到大海均有分布,但地带性特征明 统碳循环有关,还有待深入研究确认。事实上,水文 显,这是因为洞穴的发育主要受地质和气候因素的 水化学方法也很可能同样高估了碳汇通量,因为目 控制,如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洞穴密度大多为每千 前该方法大多以某一流域为监测对象,然后推广到 平方千米数 10个 (陈长 明,1994;张美 良等, 区域上去估算的,在这一尺度外延过程中,类似于洞 2000),北方和青藏高原等地区要少得多。这些洞 穴系统的影响也不能排除,如外源酸的加入,就会使 穴系统贯穿于地表与包气带,有些甚至到达饱和带, 水在循环过程中发生 CO 释放。 2 形成了一系列地表通向地下的天然通道(Bourgeset 基于此,课题组在大量野外调研的基础上,于 al.,2001),是喀斯特关键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 2015年 9月开始对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 地,成为了关键带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通道,在 统观测研究站内的一个洞穴系统(沙湾洞)进行了 喀斯特碳循环过程中扮演着特殊角色,有待系统而 全方位观测及采样分析,主要利用 LGR公司生产的 深入的监测研究。 同位素分析仪(LICA9120003)在线分析洞穴不同 由于这些洞穴的存在,使得喀斯特地区碳循环 位置的CO 浓度及稳定同位素等指标,用 RAD7测 2 比其他地区要复杂得多。事实上,碳循环除了水循 氡仪实时在线监测洞穴空气的氡浓度值,其他微环 - 环带走大量 HCO 外,地表以气态方式向大气排放 3 境指标,如洞穴空气温度和湿度等也设置相应设备 也是一个主要的碳交换过程,而在喀斯特地区,这种 在线连续监测,同时我们还监测着 5个分布在洞腔 地表的碳排放由于有众多洞穴系统的存在而变得特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