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物理学史(光学).ppt

  1.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物理学史(光学)

全反射的发现: 令AB为玻璃与空气的分界面,如图。光线从空气进入玻璃发生折射,由于最大偏折角为420,所以进入玻璃的光线将构成一个夹角为420×2=840的锥形MON。 2、斯涅耳(W.Snell,1591-1626)的工作: 3 笛卡儿的工作: 4 费马的工作: 1661年费马用最短时间原理推出了折射定律: 托马斯·杨(Thomas Young,1773—1829)是英国人,从小聪慧过人,博览群书,多才多艺,17岁时就已精读过牛顿的力学和光学著作。他是医生,但对物理学也有很深造诣,在学医时,研究过眼睛的构造和其光学特性。就是在涉及眼睛接受不同颜色的光这一类问题时,对光的波动性有了进一步认识,导致他对牛顿做过的光学实验和有关学说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审查。1801年,托马斯·杨发展了惠更斯的波动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干涉现象。他是这样阐述他的干涉原理的: “当同一束光的两部分从不同的路径,精确地或者非常接近地沿同一方向进入人眼,则在光线的路程差是某一长度的整数倍处,光将最强,而在干涉区之间的中间带则最弱,这一长度对于不同颜色的光是不同的。” 2、托马斯?杨的研究 菲涅耳双棱镜实验 托马斯·杨明确指出,要使两部分光的作用叠加,必须是发自同一光源。这是他用实验成功地演示干涉现象的关键。许多人想尝试这类实验往往都因用的是两个不同的光源而失败。 在1807年托马斯·杨的论文中描述了他的双缝实验,他写道:“使一束单色光照射一块屏,屏上面开有两个小洞或狭缝,可认为这两个洞或缝就是光的发散中心,光通过它们向各个方向绕射。在这种情况下,当新形成的两束光射到一个放置在它们前进方向上的屏上时,就会形成宽度近于相等的若干条暗带。……图形的中心则总是亮的。” 双缝干涉实验为托马斯·杨的波动学说提供了很好的证据,这对长期与牛顿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微粒说是严重的挑战。托马斯·杨说得好:“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甚至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果然,托马斯·杨由于提出干涉原理而受到当时一些权威学者的围攻,其中有一位以牛顿学术权威自居的布劳安(HenryBrougham)攻击得最为刻薄,说托马斯·杨的文章“没有任何价值”,“称不上是实验”,干涉原理是“荒唐”和“不合逻辑”的,等等。一二十年间,竟没有人理解托马斯·杨的工作。据说,托马斯·杨为回驳布劳安专门撰写的论文竟无处发表,只好印成小册子,小册子出版后,“只卖出了一本”。 1809年,法国的马吕斯(Etienne Louis Malus,1775—1812)发现偏振现象,并认为找到了决定性的证据,证明光的波动理论与事实矛盾。然而,托马斯·杨面对困难并没有动摇自己的科学信念,他写信给马吕斯说[12]:“您的实验证明了我采用的理论(即干涉理论)有不足之处,但是这些实验并没有证明它是虚伪的。”经过几年的研究,托马斯·杨逐渐领悟到要用横波的概念来代替纵波,而这正是菲涅耳(Augustin Jean Fresnel,1788—1827)继续发展波动理论的出发点。 3、菲涅耳的贡献 菲涅耳是法国的一位工程师,对光学很感兴趣,曾发明一种用于灯塔的螺纹透镜,人称菲涅耳透镜。他精通数学,因此有条件在光学的数学理论方面作出特殊的贡献。1817年1月12日,托马斯·杨写信给阿拉果,告诉他已找到了用波动理论解释偏振的线索,说:“用这个理论也可以解释沿半径方向以相等速度传播的横向振动,其粒子的运动是在相对于半径的某个恒定的方向。这就是偏振。”1818年4月29日,托马斯·杨再次写信给阿拉果,又提到偏振问题,他把光比之于绳索的振动。阿拉果把这封信给菲涅耳看,菲涅耳立即看出这一比喻为互相垂直的两束偏振光之所以不能相干提供了真正的解释,而这一不相干性正可作为杨氏假说的极好佐证。 阿拉果和菲涅耳合作研究光学多年,互相垂直的两束偏振光的相干性是他们共同研究的课题,就这个课题已进行了多次实验,得到了重要成果。1819年,他们联名发表了《关于偏振光线的相互作用》。但是当菲涅耳指出,只有横向振动才有可能把这个事实纳入波动理论时,阿拉果表示自己没有勇气发表这类观点,于是论文的第二部分乃以菲涅耳一人的名义发表。阿拉果在光学方面作出了许多贡献,但在关键问题上却令人遗憾地采取了暖昧态度。 菲涅耳的光学研究和法国科学院1818年的悬奖征文活动有一些联系。这次竞赛的题目是: “①……利用精密的实验确定光线的衍射效应。 ②根据实验用数学归纳法推导出光线通过物体附近时的运动情况。” 竞赛的评奖委员会的本意是希望通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