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隐喻:眼睛通向心智的桥梁
——基于汉、英语料的跨文化研究
导师:蔡昌卓 教授(博士) 研究生:余红卫 年级:2003级
学科专业:英语语言文学 研究方向:语言学
中文摘要
传统上隐喻被视为一种修辞表达,用于诗歌等文学作品,所起的作用只是锦上添花。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证明隐喻是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它贯穿于一切自然语言之中,是语言更是思维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隐喻的工作机制是“跨
域映射”。体验哲学认为,人类的认知蕴于身体,所有的规约性的概念隐喻都植根于生活
经验,体现在语言表达之中。
本文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和前人研究成果,构建了“隐喻树形图”这一理论框架。该框
架是一个由五个层次组成的等级图,自下而上分别是:文化——身体经验——意象图式—
—概念隐喻——隐喻表达。论文以这一理论框架为指导,系统考查了视觉器官、视觉物理
条件(光线)、视觉行为等语料。研究发现,语料中词或习语的意义从视觉概念转化到了
认知或情感领域。潜在于这些日常表达之中的概念隐喻是EYE IS MIND ,其经验基础是视
觉系统是动物体最重要的感觉通路,人们通过视觉认识世界,获取知识,正如亚里士多德
所说“一切源于眼睛”。基于这一分析,我们可以说隐喻是词义进化和延伸的理据,它连
接起语言、思维和身体,架起了眼睛通向心智的桥梁。
通过进一步考查对比语料,研究发现汉语和英语中的视觉隐喻表现出较大普遍性,同
时也存在差异。共性表现在:(1)源域为经验相近词汇;(2 )共享一系列概念隐喻;(3 )
投射均呈系统性;(4 )其它概念隐喻参与视觉隐喻投射。差异表现在:(1)源域相同,目
标域不同,或目标域空缺;(2 )概念隐喻相同,隐喻表达分歧;(3 )概念隐喻和隐喻表达
相同,汉语和英语理解各异。这一发现印证了莱考夫(1993:245)的论点:“隐喻投射在普
遍性上存在差异;有些似乎是普遍的,有些似乎分布很广,有些似乎只属于特定的文化”。
这些共性和差异不是偶然产生的,它们源于人类大致相同的生理心理结构、认知模式、
经验基础、文化模式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变异。
本论文虽然希望通过对英汉视觉隐喻的管窥,对英汉视觉隐喻的认知动力和隐喻投射
的共性和差异予以合理全面的解释,从而能对对现代隐喻理论有所贡献,但还不可谬称为
“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宏观角度来说,该论文在研究深度和广度上还有不足,研究结论
对其它语言是否有普遍解释力还有待于更多、更具体的基于语料的跨语言和跨文化的对比
研究来验证。
关键词: 视觉隐喻 普遍性 差异 认知 文化
i
Metaphor: A Bridge from Eye to Mind
——A Cross-cultural Research Based on Chinese and English Data
Supervisor: Prof. Cai Changzhuo Postgraduate:Yu Hongwei Grade:2003
major :English language literature Orientation :linguistics
Abstract
Metaphor has been studied and theorized about by linguists, psychologists and philosophers
for a long history of over two millennia. The linguistic research on it witnessed three periods of
development from rhetoric, semantic to cognitive perspective. 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