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高立意、商思辨、高互动”的历史课堂.doc

再谈“高立意、商思辨、高互动”的历史课堂.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再谈“高立意、商思辨、高互动”的历史课堂

大立意 小切口 多形式 深互动 ——以《新时期的理论探索》一课为例 摘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在课堂教学中应围绕历史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推动学生的全面成长为立足点,大立意,小切口,从学生已有知识中引导建构新的知识;多形式,深互动,推动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在思维活动中真正感受历史学科在育人中的价值和魅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立意 切口 形式 互动 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意。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相关理念最终落实的主要阵地和重要渠道,课程改革推进至今,理念提得不少,绝大多数理念也被绝大多数一线教师所接受。但理念与实践的割裂也是一直横亘在课程改革深入历程中的主要问题,将新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将是下一阶段课程改革继续推进的关键处和发力点。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Ⅲ第六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第三课。由于该课理论性强,与政治学科有较多重复之处,很多一线教师往往感觉该课不好把握,不好处理,因此,在教学中往往以引导学生看书归纳、分析相关理论成果了事,不仅无法把握教材主线,还使得课堂教学显得生硬与枯燥。 在代表贵州省贵阳市城区示范性高中学校送课下乡活动中,笔者立足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相关理论,根据自身教学实践,有意识选择了该课作为课例,现将当时的设计整理如下,以期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前提:意高课自胜 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指标之一是“教师要把学生带到什么地方去?”,即课堂教学的目标确立要有效。有效的教学目标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是整节课的纲,纲举才能目张,方向对了,才谈得上整个教学的有效性,这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课堂教学的立意问题。 教学立意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是统摄教学内容思路的体现,聂幼犁教授认为:“教学立意系指预设的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学生获得的核心概念。”从当前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来看,知识立意、能力立意或人本立意三种课堂同时并存。以知识立意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侧重于以知识为中心,以灌输式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能力立意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关注于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把历史课堂教学变成缺乏人文内涵的技能训练课;以人本立意的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关注历史学科对于学习者人格养成中的价值,更加关注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在学科思维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学科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当前,不少教师的课堂教学立意较多定位在知识立意和能力立意层面,较少提升到人本立意的层面,因而常常不能充分揭示知识本身蕴含的教育教学意义和价值,因此,课堂教学立意高低实质上反映的是授课教师对学科教育本质的认识。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是高中历史思想文化专题的内容。对于此部分内容,课程标准对此进行了明确的学习目标界定,即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思想文化所经历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感悟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多元发展的特点,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是“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根据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本单元《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核心内容,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在教学设计中,对本课进行了如下立意: 笔者将本课主题确定为“追寻伟人足迹,共话理论创新”,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创立邓小平理论为线索,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为核心,引导学生从“学习继承”、“结合国情”、“理论创新”三个维度去认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的形成过程,并从“理论创新”的角度认识理论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意义,即引导学生通过“如何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成果”和“理论创新价值”三个环节全面认识和感悟本课内容。 核心:见微知著巧 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二个指标是教师“通过什么方法把学生带到该到的地方去”,即强调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有效性。 对于理论难度较高的教学内容,如果采用“理论——理论”的教学方法,会导致教学内容枯燥乏味,还会影响学生对是理论的理解。 把理论较高的课堂立意用较小的切口来突破,不仅可以降低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难度,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趣。 在本课教学中,笔者根据“追寻伟人足迹”这一立意,把邓小平创新理论的过程作为学生认识本课内容的主要载体。为了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笔者大胆利用了美国《时代》周刊与邓小平有关的封面,直观地引导学生去理解理论创新之下“人”的因素。 封面1:1976年1月19日,邓小平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标题为《周的继任者:邓小平》。封面的右上角写着:中国,朋友还是敌人? 利用此封面,教师提示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