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总复习讲座提纲
2008年高考总复习讲座提纲
北京五中 张道林
第一部分2008年高考改革形势与命题趋势分析
一、2007年高考概况
1.文科综合卷(8)
2.政治、地理、历史单科卷(4)
3.文科基础卷和综合能力测试(3)
二、07年试题特点及08年命题趋势
(一)继续坚持“以稳为主,稳中有变” 的命题方针。
(二)体现了《2007年考试大纲》的新变化。
(三)通过中华文化常识的考查,在拓宽命题思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淡化教材具体知识等方面方面进行了探索。
(四)材料的阅读量明显增加,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五)体现了文科综合试题结合热点命题的重要特点
★2008年高考热点问题枚举——关注四类热点
(1)社会时政热点
2007年宁夏文综
34.2007年是美国宪法制定220周年、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和中国抗日战争爆发70周年。下列各项中,2007年为其签订60周年纪念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是
A.布雷顿森林协定 B.北美自由贸易协定
C.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和高考命题联系密切的史学研究热点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观察、思考与分析
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与特点
从文明史的高度重新构建中国近现代史专题
中华文明的四个特点
(3)课程改革热点
(4)教学改革热点
(07上海)右图为 “中国科普博览—古代科
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十一项链接。
如果再添加
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浑天仪?????????? B.翻车
C.赵州桥??????????D.数学
(六)扩大对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知识面的考查,全国卷一、卷二的组卷方式出现了较大的变化。
(七)突出考查主干知识
第二部分2008年第二阶段复习建议
——结合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在文明史观的指导下,重新构建专题。
中华文明史专题
一、根据考试大纲 ,明确考试范围
1、第一类不予理睬
①节名前加“★”的内容(共9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演变流程应知道)
②活动课的内容(共1课)
2、依据教材,恢复被考纲完整地删除的内容
★2节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7目 刺史制度 (魏晋南北朝)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
从府兵制到募兵制 庆历新政
(宋元)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社会生活
▲5个知识点 (两汉)与越南的交往 (魏晋南北朝)北方的手工业和商业
(隋)广设仓库 《资治通鉴》 井田制
3、一般性了解的节、目、知识点
①考纲有要求,但全部为小字或注解的内容
▲1目 元朝的灭亡
▲2个知识点 (北魏)均田制 特点 华侨和南洋的开发 时间
②枝节、细碎、偏冷、孤立的知识
▲一些小字、注解 ▲一些具体的年月、统计数字 ▲缺乏题眼的、不合时宜的等
▲怎样确定“题眼”?
③古代文史常识类小字
2007宁夏文综 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 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 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
▲中国古代书法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一些时代特点,如“宋人尚意”,即通过字体书写,表现自己追求的意境。图7为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局部),就能体现“尚意”的特征。这幅作品字体的特点是
A.字形方整,笔画平直稳重 B.字形扁方,笔画平稳舒展
C.字形严谨,笔画密集繁复 D.字形多变,笔画简约流畅
3、了解命题技术,减轻记忆负担
▲怎样压缩“知识点”
37、(07重庆文综)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聚徒讲学,弟子三千,其中不少学子“贫且贱”,没有社会地位。
(1)材料一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教育主张?(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给当时的教育格局带来了怎样的变化?(4分)
二、讲究方法,科学读书
1、关键字词 2、关键句子 3、重要插图 4、大事年表
三、构建单元知识结构和整体知识结构
1、加强和改善基础知识的学习,构建单元、阶段知识结构
2、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构建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
(1)、基本线索(2)、阶段特征(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