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气象学之父走近竺可桢人物介绍竺可桢(1890-1974).ppt
名人研究课 第二小学 任粉霞 名人研究课 中国十大科技传播优秀人物之一 中国“气象学之父” 走近竺可桢 人物介绍 竺可桢(1890-1974),又名绍荣,浙江上虞人。中国现代气象学、地理学的一代宗师,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教育家。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现代物候学发展的推动者,我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他还在自然科学、地震学等其他领域都有杰出贡献。他写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竺可桢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 少年时期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晚年时期 立志报国 勤奋好学 树立理想 学业有成 不畏艰难 为国争光 不断探索 成就显著 人物魅力 小时候的一天,竺可桢正在学习,突然下起了小雨,他看着雨水顺着屋檐往下滴在青石板上,留下里一排小水坑。他非常好奇,就问妈妈,妈妈告诉她:这是水滴石穿,学习也是这样,只有勤奋,坚持不懈才能学有成。于是竺可桢就把“水滴石穿”作为一生的座右铭,激励自己。竺可桢7岁开始写作文,常常写了一遍后觉得不好,再重新写一遍,一直写到他自己满意了才停笔。 人物魅力 竺可桢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回忆课文《第一朵杏花》,说说你认识一个怎样的竺可桢? 人物魅力 竺可桢身为知名科学家,却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在抗战最艰去的岁月里,身为大学校长兼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有一年的年夜饭吃的竟是霉米,却把所长应得的几千元的救济费平分给其他同事。197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以女儿竺薪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年存款已达万元。 生平经历 少年英才 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小商人家庭。1899年,9岁的竺可桢进入学堂读书,第二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少年竺可桢受到极大的震撼,他发誓一定要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老师问“什么最苦?什么最甜”,竺可桢回答:“丧权辱国最苦,国家富强最甜。”1905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从此他每天都学习到很晚睡觉,听到鸡叫就起床读书, 生平经历 美国留学 通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入选了第二批 “庚款留学”赴美的名单。二十岁的他分析了中国的现状,认为中国应该“以农立国”,于是他进入美国的农学院学习,没想到当时的美国农业科技并不发达,所以毕业后又进哈佛大学地学系攻读与农业关系最密切的气象专业,为了了报效祖国,他刻苦研究,先后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等多篇论文,1917年被接纳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还获得了奖学金。1918年,他以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 。 生平经历 回国研究 1918年,满怀报国之心的竺可桢回国后被中央气象站拒之门外,他只好到大学任教。他在南京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地学系。1927年,他任中央科学院气象所所长,他带着为国为民服务的满腔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努力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1928年2月,他在南京主持建立了第一个由中国人管理的气象台,打破了外国人对中国气象事业的垄断,为开创中国独立自主的现代化气象科学研究事业奠定了基础。 生平经历 回国研究 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他以“求是”为校训,对校务进行改革,提出培养合乎今日需要的专门人才,聘请了一大批名教授任教,使浙大迅速崛起。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带领全校师生签到贵州坚持上课,保证了教育质量和科研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的专门人才,浙江大学也成为了中国最优秀的四所大学之一,并获得了“东方剑桥”的美誉。抗战后,他支持学生爱国民主运动,国民党特务骂浙大是“共产党的租界”。 生平经历 晚年生活 竺可桢老年时,还在孜孜不倦地学习和探索。1962年6月他以七十二岁高龄加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多年的夙愿。竺可桢在研究中发现,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以及一些古代的物候记录,基本上是反映黄河流域中部的情况,不适用全国。于是,他出版了《物候学》,这本书为中国农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1972年,已经82岁高龄的竺可桢发表了集其毕生研究成果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引起了世界轰动。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