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创作自述-中国文化大学.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创作自述-中国文化大学.PDF

第五章 創作自述 本篇論文以南宋山水繪畫之「烟樹雲山」為研究的主題,並以陽明山作為 個人創作之對象。今人師古,而古人師法自然,在研習宋人畫技之餘,真誠的 面對大自然的真山真水,借由觀察、體會、感受,並經過濾、思考、取捨、轉 化終至畫品的創出。 地無論中西,時無論今古,繪畫的方式只有一種,即是寫生。寫生者畫之 始,亦畫之終也。在中國畫論史上,「寫生」一辭,出現於劉道醇的《宋朝名畫 評》之「精於寫生」1 。宋人在山水畫的創作過程中,亦多受自然之啟發,重視 生活體驗,講求寫生,故能表現活潑之生機與自然之神韻,更因時因地之不同, 透過寫生而產生了風格迥異之繪畫。因此有郭熙《林泉高致》的論山水寫生之 書,全書無一句不是從實驗中得來,已達明澈透闢之地步。藉由寫生可以加深 對大自然的認識,以觀察對象的結構,深入其理,體悟對象相異之處。在高劍 父論繪畫創作上曾云:「要忠實寫生取材大自然,卻又不是一昧服從自然,是由 2 自己主見,經過心靈化合提鍊而出,取捨美化,增強效果。」作為藝術的寫生, 非自然之再現或細部之描繪,而是一種過程,經由觀物後的了解、體會、體悟、 而後再表達,寫其物象之生意與生命力。林玉山教授說:「世人雖仍推崇寫生之 重要,但只知強調生趣與神韻,欲以得其神遺其形求之,而忽略宋人精謹之研 究與實踐,故實質上已墮入繪畫形式之搬弄與抄襲,既失去宋人的精神,亦未 得文人寫意之真諦。」3 4 蘇東坡亦云:「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 此皆強調 繪畫需追求形似與氣韻相融並蓄之畫境以及形神兼備之意境。 筆者於就讀陽明華岡之時,蒙歐豪年老師教導,終日沉醉於嶺南畫風之鑽 研,學習運用活潑、生動且乾、濕、濃、淡變化之筆趣,並將西洋畫中之解剖 1宋‧劉道醇,《宋朝名畫評》〈花竹翎毛門第四〉,輯入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頁415 。 2高劍父,《我的現代國畫觀》,(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 年) ,頁39 。 3黃光男,《宋代花鳥畫風格之研究》,(復文圖書出版社,1985 年) ,序文。 4宋‧蘇軾,《東坡論畫》〈論畫詩〉,輯入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頁51 。 1 學、透視、光陰法、遠近法、色彩與水墨作一融合以期達自然之妙境。劍父先 生曾云:「我以為舊國畫的好處,係筆墨與氣韻。氣韻由筆端寫出,此乃作者 心靈特異之表現,不可強而致之,氣韻必在天份上、人格上、學養上得到,相 較之,筆墨只是繪畫構成條件之一,筆精墨妙若無人格學養相輔,則畫作毫無 氣韻可言。」5神韻正是畫家文學的修養、人格的培養,並詩書畫為一體,流露 6 於不經意中,姜白石云:「人品不高,落墨無法」 畫家的人品、胸襟、氣質、 素養,經由作品體現,使觀者從中感受作者的人格修為與藝術創作之涵養。 以山水畫來說,對景寫生,景中之時間因素的掌握是絕對必要的,「景則由 時而現,時則因景而知,故下筆貴於立景,論畫先欲知時。」7陽明山隨著四季 的轉移,山川草木的面貌隨之變化,而有新綠、濃蔭、白芒、冬霧之變換,可 謂各俱佳趣,筆者更終日與草山相對,迎著雲彩、飄風、驟雨、蒼松鬱柏、還 有那看似不動卻又時時變幻的群山翠嶺,親身體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誠 如荊浩《筆法記》所云「度物像而取其真」8 ,以及郭熙《林泉高致集》「身即 9 山川而取之,則山水之意見矣。」面對創作陽明山水畫時,藉由春韻繽紛、夏 綠濃蔭、秋醉芒花以及冬霧飄渺之四時遞嬗與景致的轉換,內心帶著一份對真 山真水的眷戀,屏除臨摹再三的「案頭山水」,筆筆道出自己內心陽明四時之山 水。 5高劍父,《我的現代國畫觀》〈古代與現代的分野〉,(臺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1989 年) , 頁27 。 6清‧方薰,《山靜居畫論》,輯入俞崑編著《中國畫論類編》,頁235 。 7清‧湯貽汾,《畫荃析覽》〈論時景第五〉,輯入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