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压缩混合层流动国内一些最新研究进展.doc

可压缩混合层流动国内一些最新研究进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可压缩混合层流动国内一些最新研究进展.doc

可压缩混合层流动国内一些最新研究进展 杨武兵 沈清 庄逢甘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北京 100074 摘要: 混合层流动在湍流研究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国外对此开展的研究较早,在最近几年,国内也同样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本文将对其中部分研究进行介绍。这些研究在稳定性分析、实验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上均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从而在流动稳定性、失稳结构以及相关流动机理上获得了新的认识,对现有的湍流理论进行了有益的补充。 引言: 混合层流动在湍流研究领域中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地位,不可压缩混合层流动的研究开展较早也较系统,而可压缩混合层流动在过去二十年中随着需求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这些研究基于稳定性分析、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可压缩混合层的流动稳定性、失稳结构及与之相关的湍流机理。从文献来看,早期研究以国外工作为主,但在最近几年,国内也同样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本文将对其中部分成果进行介绍。 稳定性分析与流动稳定性: 早期稳定性分析大多属于线性稳定性分析,且多数基于平行流假设和无粘假设。国外学者借此发现并命名了一系列不稳定模态。首先是以不可压混合层为对象,发现了称之为第一模态的亚声速不稳定模态,指出它存在或引起流动不稳定的条件是平均速度剖面存在拐点。其次,对于可压情形,1966年,Lessen等人[1]在时间模式下发现了超声速扰动;1970年,Gropengiesser[2]在空间模式下发现了称之为第二模态的高马赫数不稳定模态;1989年,Jackson[3]给出了单一亚声速模态向一对超声速模态转换的临界马赫数,并将后者定义为快模态和慢模态;也是1989年,Greenough等人[4]和Tam等人[5]分别开展了受限空间剪切层的时间和空间稳定性分析,在马赫数大于1时发现因马赫波在壁面的反射出现了声模态。 在国内,2005年,航天十一院的沈清、王强等人针对超声速平面混合层,建立了对流Mach数Mc=0.2~1.2宽范围、多流动参数、多扰动参数的线性稳定性分析方法,其特点是,离散精度和特征模态分辨率均较高,迭代算法是近似局域平方收敛和自校正的,适于超声速强压缩性条件下弱不稳定问题的多参数大范围快速分析。利用该方法详细开展了流动参数影响性分析,在空间模式下重点讨论了压缩性、粘性、密度比、速度比效应。研究表明,压缩性和粘性可强化二维扰动波从第一模态向第二模态过渡;最不稳定扰动增长率随速度比增大而减小,减小密度比可延伸中心模态扰动波的主控马赫数范围(图1所示)。该项工作对于全面了解混合层对不同频率扰动的响应,以及混合层流动参数对混合层稳定性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   图1. 线性稳定性计算与参数分析(从左至右分别为不同马赫数、雷诺数、密度比、速度比) 2005年,沈清等人还针对该流动开展了高频扰动分析。在Mc=1.2时,结合线性稳定性理论与直接数值模拟,确定和验证了超声速声辐射涡模态概念,将之归为快模态、慢模态、混合模态三类,指出其辐射特征是该流动弱不稳定机制之一(图2和图3所示)。   图2. Mc=1.2平面混合层最不稳定快/慢模态特征函数(左,右) 图3. Mc=1.2超声速混合层扰动压力等值线(左列为DNS,右列为LST,自上而下频率为20,40,50,分别对应慢模态、混合模态和快模态) 2006年,沈清等又对Mc=1.5的混合层失稳的非线性演化过程进行了直接数值模拟,得到了二维高对流马赫数混合层的失稳过程的结果。图4分别为两个扰动频率下的计算结果,上图给出了快模态的失稳过程,下图给出了较低频率下的失稳过程,显示了混合模态特征,这些结果还显示出在流场的下游区域为快模态占优,显示了混合模态向快模态变化的趋势,研究指出对这些失稳机制有必要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图4. 不同频率扰动波促发的声辐射涡模态(Mc=1.5,上图=100.0,下图=30.0) 流动显示技术与大尺度结构: 在流动结构上,实验得到的一个较普遍的认识[6~10]是,在较低对流马赫数时,可压缩混合层仍以二维Brown-Roshko旋涡结构为主,随着可压缩性的增加,流动的大尺度结构发生倾斜,出现流向涡结构,三维性质逐渐增强,结构越来越不规则和无序。在国外,1994年,Mahadevan和Loth[11]利用高速纹影照片和平面激光摄像机观察了Mc=0.76的混合层流动,发现大尺度结构在往下游运动时受到拉伸,并且发生倾斜。1995年,Elliott等人[12]利用双脉冲瑞丽散射技术研究了Mc为0.51和0.86的混合层流动,在0.51时,他们观察到大尺度结构的行为和不可压的情形类似,还观察到了旋涡之间的配对过程,但在0.86时因照片已不能清晰标志结构而没有观察到配对过程。2003年,Olsen和Dutton[13]用PIV研究

文档评论(0)

sunyangbil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