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视角和身体叙事——重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doc

医生视角和身体叙事——重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doc

  1.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生视角和身体叙事——重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

医生视角和身体叙事——重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的作品 2007年第5期 匿 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 (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178期) 医生积角和身傩叙事 重读余华8O年代中后期的作品 王德领 摘要:余华的童年在医院里度过,在走上文坛之前已经做过五年牙医.重读余华 80年代中后期发表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中非常鲜明地带有医生这一职业的印痕. 这些小说存在着一个医生诊断式的超然,冷静的注视模式.靠这种诊断式的注 视,余华将社会人生读解为人物/患者模式和社会/医院模式,这是一种病理学的角 度.从叙述效果上看,这些小说是一种带有医学特点的身体叙事,表现在他在文本 细部使用了大量带有医学特色的身体比喻,将历史身体化,以及对死亡的倾心与迷恋 等方面.医学视角,堪称是解读余华80年代中后期作品的一把锋利的解剖刀. 关键词:医生视角;注视;患者;身体;身体叙事;血腥;死亡 中图分类号:120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07)05—0100一ll 余华是在80年代中期崛起于文坛的.许多 论者注意到了余华前期作品中的暴力,死亡,注意 到了零度叙述,注意到了外国文学的影响,却没有 充分注意到医生视角给他的写作带来的内在影 响.余华父母是医生,他在医院中长大,做过五年 牙医.我认为,从医生的角度解读余华写于80年 代中后期的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重读余华写 于这一时期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叙述方式, 情节设置,语言特色等方面,非常鲜明地带有医生 这一职业的印痕.医生的注视,身体是余华 这一时期写作的两个关键词,医学的视角,堪称是 透视余华这一时期作品的一个非常恰切的角度. 医生身份,医院里的童年对文本的渗透 余华从事写作的时间是1983年.对在1983 年至1986年间发表的作品①,余华称之为习作. 这些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十分传统的,从人物 的塑造,情节的设置,到语言风格,气氛的渲染,都 和当时的文坛是十分合拍的,里面丝毫没有先 锋的影子.余华系60年代出生,个人经历简 单,这些作品写的只是身边的小悲欢.这在重视 题材的80年代初期,确实算不了什么大作品,因 收稿13期:2007—07—05 作者简介:王德领(1970一),男,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副编审,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11) ①余华这三年发表的作品主要有以下9篇:《第一宿舍》,《威尼斯的牙齿店》,《鸽子,鸽子》,《星星》,《竹女》,《月亮照着你.月亮 照着我》,《甜甜的葡萄》,《男儿有泪不轻弹》,《老师》. ②这些作品有的是对改革文学的模仿,有的带有沈从文,汪曾祺京派小说的痕迹,里面往往透露出淡淡的伤感,是细腻而阴柔 的,以抒情的调子为主,有着川端康成的影子.余华在《川端康成和卡夫卡的遗产》~文中说到了川I端康成的影响:川端的作品笼罩了 我最初三年多的写作.那段时间我排斥了几乎所有别的作家,直接受普鲁斯特和曼斯菲尔德等少数几个多愁善感的作家.见《没有一 条道路是重复的》,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l00 王德领医生视角和身体叙事 此,被人指责为太小气不深沉.余华很苦闷, 因为自己没有插过队,没有当过工人.怎么使劲 回想,也不曾有过曲折,不曾有过坎坷.余华为 题材所困,迷茫地说:我不知自己努力一生,能否 找到属于我的位置.[1] 1986年春天,余华说自己读到了卡夫卡,感 到柳暗花明.①从写作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 行》开始,余华向过去的表达方式告别了:当我在 作品中展现事实时,必然因素已不再统治我,偶然 的因素则异常地活跃起来.[2]对常识的背离使 余华醍醐灌顶,使当时束缚他的题材,人物,反映 重大现实,宏大叙事等框框一下子打破了,进入了 艺术的自由状态,找到了一种脱离常识的表达方 式,以一种先锋的姿态崛起于文坛. 余华写于1986年下半年和1987年的小说, 从文本效果上看,和此前的习作发生了深刻的断 裂,在当代作家中,前后期作品如此迥异的,在余 华身上是很典型的,不由让你怀疑是否存在两个 余华.正如莫言所说:一九八七年,有一位古怪 而残酷的青年小说家以他的几部血腥的作品,震 动了文坛.[3](P.212)余华的这些小说,如《一九 八六》《现实一种》《河边的错误》《死亡叙述》《古典 爱情》《往事与刑罚》等,最为显着的特征是里面涌 动着大量的暴力,血腥和死亡.而对这些人生中 最残酷惨烈的一面,余华采用的却是一种零度叙 述的方式,无我的叙述方式[2],排斥了小说的 抒情因素,对心理描写进行了决绝的剔除,这种客 观冷静的叙述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张力场域,反过 来进一步强化了作品的暴力,血腥和死亡气息. 可以说,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还没有

文档评论(0)

小教资源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