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茨威格的俄罗斯之行
茨威格的俄罗斯之行
邢化祥
1928年夏天,苏联举办盛大的列夫·托尔斯泰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接到苏联作家协会的热情邀请。同年九月,茨威格随同奥地利作家代表团对苏联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访问。他后来会议这次活动时说:“在众多的旅行中,有一次旅行,曾使我特别兴奋,也使我受益匪浅,那就是去新的俄国。”
俄罗斯,对于茨威格来说,遥远而神秘。1914年,一次大战爆发前夕,茨威格想写一本关陀斯妥耶夫斯基的书。为此,他曾计划出访俄国,但是因为战争不得不放弃。十月革命后,肖伯纳、威尔斯、巴比塞、纪德等西方作家先后去过俄国,之后他们又都相继发表了对俄国或“热情满怀”或“失望沮丧”的文章。这更加剧了茨威格对俄国的好奇心。他渴望尽快地到那里去看一看,“用亲眼目睹的事实来得出自己的印象”。另外,十月革命后,茨威格的书被介绍到俄国,高尔基还为他的俄文版全集撰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他写的一本列夫·托尔斯泰传在俄国也流传甚广。文学上的交流又强化了他对俄国的兴趣。1928年的俄国之行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宿愿。
去俄国的途中,茨威格就开始陷入一种困惑之中。一方面,他处处“都可以感到一种意气风发,充满信心和自豪的情绪”,另一方面,和车厢里年轻人的接触却又使他感到“这些人们单纯而又令人悲叹,聪明而又尚缺教养”。而在俄国的十四天,他“有时赞赏,有时厌倦,有时欢欣,有时生气,始终是一股介于冷与热之间的交流电”。他置身于高涨的革命热情和交织着的混乱、无序和狂躁之中。他看到当家做主的工人、农民要掌握文化知识的急迫,“还不怎么识字的马车夫手里也拿着书,那仅仅是因为那是书,而书则意味着‘教育’,这是新的无产阶级的光荣和义务”;成群的工人、士兵、农民,“怀着说不出的自豪”,“颇显拘谨而又专心”地听管理艺术品的工作人员讲解伦勃朗和提香的绘画,小学校里,12岁小姑娘的课桌上放着黑格尔的著作和索列尔(法国哲学家,曾对列宁产生过影响)的书。茨威格感到“那种俄罗斯人煽动人心的神秘力量不知不觉地抓住了每一个人”,使他们都处于“难以抑制的兴奋”中,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性急”,甚至“拔苗助长”。茨威格看到,在俄国,时间在忙忙碌碌和毫无效率之中悄然流逝,官吏们忙于批条子,签文件,而该办的事情却又都搞得杂乱无章。茨威格参加的在莫斯科大剧院召开的纪念列夫·托尔斯泰百年诞辰盛大晚会原定六点开始,可一直拖到晚上九点半。茨威格做了“托尔斯泰与外国”的专题发言后,到深夜三点才疲惫不堪地离开会场,而会议还在热烈地进行。茨威格真切地感到,在俄国“时间就这样从一个人的手中白白流去,而且又显得每一秒钟都十分忙碌,东张西望,注目而视,无休止的讨论,对什么事情都表现出某种热情”,但是,却缺少一种宁静踏实的工作精神。所以,茨威格认为:“心神不定、不能自制的精神状态”或许已成为“一种俄罗斯式的国魂降临到每个人身上”。1928年的俄国之行,使茨威格对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充满了困惑和疑虑,所以归国后,他没有像众多旅俄的欧美作家那样,迅速对俄国现实作全面的评述、或者肯定革命,预言光明的未来,或者对一些社会问题深入论述,彻底否定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茨威格只是写了一篇文字不长的《俄罗斯游记》,客观地记叙了自己在俄国的零星感受,因为他觉得革命后的俄罗斯“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具有才能而又心地善良的大孩子”,处于童稚期的革命政权还在发展、完善,过早地下结论是盲目的。尽管如此,俄国社会的巨变,人民激发起来的神秘热情和无法遏止的冲动,都给对政治漠然的茨威格以终生难忘的记忆。
14天的俄国之行,最让茨威格动情的是访问列夫·托尔斯泰故居。
托尔斯泰是茨威格“从心底深深热爱”着的作家。托尔斯泰以其“非凡的人性和前所未闻的深厚情感”和他的“出类拔萃,超越了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令茨威格“折服”和“心醉神迷”。他把这种感情熔铸在他著名的《三作家·托尔斯泰传》中。出于对托尔斯泰晚年矛盾痛苦心境和离家出走最后抉择的深刻理解,他为托尔斯泰未完成的带有自我写照性质的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出著名的尾声《逃向苍天》,对托尔斯泰的晚年思想做了形象而准确的诠释。
和俄国的躁动、夸饰相对,托尔斯泰故居给茨威格一种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和质朴。茨威格在他的《俄罗斯之行》中说:托尔斯泰在他那“言过其实的忏悔中总是宣称他生活‘在享乐中’,住着一幢大公的房子”,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托尔斯泰的故居竟是如此的普通,普通得近于简陋。通往他家的乡村大道是“深不可测的泥泞”,“一直陷到膝盖”。他的家“只是一幢涂着白色的低矮的破房。还有他的小花园,位于森林中间,设备是简单朴素的”。他的居室内“吱吱响的木制楼梯通向楼上房间,它们都铺着白色的木制地板,地板的蜡涂得很粗糙;卧室里摆放着狭窄的铁床,简直就像军用床一般,床上铺着最简朴的粗布被褥;餐厅里摆放的是便宜的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