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及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docVIP

《新华每日电讯》及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华每日电讯》及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

《新华每日电讯》及核心价值观有效传播引子:杭州湾的联想 1月7日,我乘坐CA1702航班来到杭州。当飞机飞临杭州湾上空时,我忽然想到一位曾在杭州湾工作过的同志讲过的故事。 他说,20多年前,他还在渤海湾一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看到一条报道:一只鲸鱼在那个海湾搁浅了,奄奄一息。当地村民闻讯蜂拥而至,为的是能得到一块鲸鱼肉。等救护人员赶到时,可怜的鲸鱼只剩下了残骸骨架。 后来,他调到杭州湾工作;再后来又调到北京工作。2009年3月,他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报道:杭州湾同样发生了鲸鱼搁浅的事情。那只庞然大物,尽管奋力挣扎,想游回大海,但却越陷越深。当地群众发现后,积极营救。大小两艘渔船、18位警民,冒着船毁人亡的危险,奋战两个多小时,使那只搁浅的鲸鱼起死回生,重归大海。 渤海湾、杭州湾这两只同样搁浅鲸鱼的不同命运故事,是在哪里讲的?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 听众是谁? ――路透、美联、法新、BBC、新闻集团等全球一二百家顶级媒体机构领导人。 他想向世界传递什么样的东西? ――中国民众生态和环保观念的重大跨越,中国社会的进步,媒体的责任与影响。 演讲效果如何? ――我看到出席会议者被他的故事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很多人盯着他的脸全神贯注地听,包括众多戴着同声传译耳机的外国朋友。 这位演讲者不是别人,就是新华社社长李从军同志。如果他不是讲两只鲸鱼的故事,而是讲中国政府的环保政策和国民教育举措,再列举一串数字,就很难预料是什么样的传播效果了。因此,从军社长一直强调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问题,新华社的终端媒体也一直坚持这样的追求。 《新华每日电讯》当然也不例外,如何增强其吸引力、感染力,扩大传播力、影响力,实现国家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实现正确舆论的有效引领,一直是我们的全力所向。 大路货、大家用,缘何效果不相同? 毫不讳言,《新华每日电讯》的内容来源并无特殊之处,就是新华社面向各媒体公开播发、大家都可以随便刊载的大路货。但大路货、大家用,缘何效果不相同,主要是在于媒体选择什么稿件,放在报纸上的什么位置,以什么样的话语风格向读者推介使然。 从军社长讲鲸鱼故事的2009年,是汶川大地震后的一周年。为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新华社刊发了一篇稿件,讲述汶川大地震最后获救的一群人和一只狗的故事。 地震发生后,有一队死里逃生的矿工,带着伤口,在绵竹群山里茫然地走着。不知何时,后面跟了一只庞大的狗。它毛色漆黑,牙齿尖利。虽然不凶也不叫,但谁也不敢保证它不咬人。 突然,狗狂吠起来。大家正奇怪时,一波余震来了,大家赶紧蹲下,对狗刮目相看――原来它会报警地震。 下午,狗更大声叫,大家赶紧停下。随之山摇地动,泥土巨石瞬间吞没了眼前的必经之路。大家对救了自己一命的狗充满感激,给它取名“黑狼”。 当时,这支队伍每天只吃一顿稀粥,饿得要命。于是有人瞟着“黑狼”说:“咱们饿成这样,什么都可以吃吧?”那话的意思非常明白。但一阵争论之后,不但没吃狗,吃饭时还给狗喂一点米粒。但狗还是饿得不行,比较高的坝坎上不去,人们就把它抱上去。 第四天,“黑狼”走路直打晃。忽有人喊:“黑狼不行了!”它一动不动。人们呼叫它,它眼角涌出一颗大大的泪珠。它走了。 这时,又有人主张吃它,但更多的人哭了:不能吃,它是咱们的救命恩人! 于是,一个特殊的葬礼开始。人们把狗抬进一个洼坑,埋上土,盖上树枝。虽然天阴风凉,但大家忘记了自己的困境,围着“黑狼”的坟,肃穆地站了一圈…… 这是一篇3000字稿件的梗概。这篇稿件,有的报纸没用,有的用在后面的版面上。本报不同,放在头版,且正头版头条。为什么?编辑为之写的“旁白”说:故事中的人们之所以能绝境求生,也得益于不同生灵间相知相依、又互相激发出的求生力量。当我们面临亡国灭种的时候,仇恨是一种力量;当要超越苦难时,悲情是一种力量;当构建和谐社会时,心灵的柔软也是一种力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更尊重他人的价值,关爱他人的生活,需要我们的心灵柔软些,再柔软些。 从网上情况看,本报这篇“狗稿件”的传播效果和影响是好的。尽管它是新华社通稿,但敲入关键词搜索,不少网页标注的来源却是《新华每日电讯》。说到底,不过是因为它像李社长讲的鲸鱼故事一样,“狗稿件”蕴含有中国大众和人类共有的价值取向,触及到了人类终极关怀的命题,我们把它突出推介,才吸引和感染了受众。 为读者当新闻秘书,替读者选新闻精品 当然,《新华每日电讯》的头版头条不可能经常是“狗稿件”一类的内容,它不过是我们多年来追求的例证之一。 2002年改版以来,《新华每日电讯》从一张专为新华社通稿落地服务的“卡拉OK”、自娱自乐型报纸,逐步改造,创新为一张选编新华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