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导论.ppt

  1. 1、本文档共3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自然辩证法》导论

4. 3授课计划 第一讲 《自然辩证法》导论 第二讲 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第三讲 科学发展的历程 第四讲 科学的社会学特征 第五讲 中国近现代科技发展史 第六讲 中国科学启蒙的基本特征及社会文化后果 第七讲 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和平衡问题 第八讲 中国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分析 4.课4教学大纲及知识点 知识单元 课时 知 识 点(考点) 总论 1.5 程内容、学科地位;自然辩证法含义与学习目的意义 科学哲学 8 归纳主义;证伪主义;研究纲领;范式;多元实在论;科学的特征 科学史 6 科学的结构;古典时期;中世纪;现代;后现代 科学社会学 1.5 总况;SSI;SSK;SSP 西方科学进入中国 8 中国近现代科学和技术发展的三阶段及其标志性事件、时间、完成的主要内容,中国科学启蒙三部曲、基本特征及其社会文化后果 中国科技政策与技术创新 7 中国科技政策中的选择与平衡,技术创新定义的及5种形式,技术创新中的几对现实关系,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结构模型,中国四类创新政策及其评价 4. 5其他教学事项 4.5.0教学执行方案 4.5.1考试计分规则 4.5.2考试操作规程 4.5.3教学要点(考点) 4. 5.0教学执行方案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外阅读相结合. 教学参考书: 查尔默斯,《科学究竟是什么》,查汝强,江枫,邱仁宗译,商务印书馆,1982 麦克莱伦等,《世界科学技术通史》王鸣阳译,世纪出版集团2007 董光璧主编,《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各卷“引论”、第395-498页)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考核方式:期末考试70%+平时成绩(课堂测试)30% 期末考试形式:50个单选题,每题2分 PPT课件:软件学院FTP服务器 ,0A000目录,帐户:student,口令:onlyforss 助教: 4.5.1考试计分规则 1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加成。 2期末考试实际成绩达不到70分人数太多时写函数(例如:70+(X-62)30/28)生成的数字作为考试成绩。 3不要求必须听课但课堂测试是获得平时成绩的依据,给平时成绩分数顺序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A)绝不因平时成绩而改变考试成绩所确定的最终成绩高低顺序; B)在可能的情况下平时成绩的高低顺序与考试成绩高低顺序一致; C)尽可能让更多同学过关,因此在低分数段分数越低反而平时成绩越高; D)对于给99分平时成绩也无法过关的就直接给70分、申请缓考者给80分。 4.5.2考试操作规程 1考试内容:50个教学要点50道题,每题2分,共100分。 2考试形式:标准化试题,每题均为单选(课堂测试及当堂解答既是复习巩固教学要点,也是适应考试的训练)。 3考试操作:专人判卷、专人复核,任课教师从不碰学生试卷,对于那些经过种种措施也挽救不了挂科同学的试卷还会派人再次复查成绩,完全无误后提交给教务。 4考生得到成绩后想要复查请找教务管理部门,千万不要找任课老师(上课人数太多,用标准化试题操作方式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少些事).教务部门征求意见时教师会同意复查,但经过前3步之后除非更换老师、改变标准答案,否则怎么复查也不可能改变最终成绩。 单元 知识点(考点) 总论 1.课程内容及学科地位2.自然辩证法含义及学习目的意义 科学 哲学 3.归纳原理与归纳主义主张4.归纳主义主张一批判5.主张二批判6.主张三批判7.证实与证伪的逻辑不对等8.可证伪的含义9.证伪主义其他内容10.范式11.研究纲领12.多元实在论 科 学 史 13.改变14增长15.四位一体结构16.怀特人类文化结构中科学要素的位置17.偶然性与探索性18.古典文明非科学性19.希腊科学奠基性20十字军东征/封建城堡制瓦解及阿拉伯人的贡献21.重新发现古希腊\新教/文艺复兴22.科学革命的地位与历史条件23.科学现代特征的获得24.后现代科学 科学社会学 25.概览/SSI四条规范26.SSK四条原则/SSP三个特征 科学进入中国 27.启蒙期28.体制形成期29.现代发展期30.传教士启蒙31.洋务运动启蒙32.康有为启蒙33.严复启蒙34.梁启超启蒙35.五四启蒙 特征 36.三段式及其错误37.科学在中国的形变38.社会文化后果 科技政策选择 39.基础研究特点与功能40.应用研究特点与功能41.技术开发特点与功能42.国际平衡状况43.国内平衡状况 技术创新体系 44.技术创新概念45技术利用与获取46.首创创新与改创和仿创创新47.重大创新与渐进创新48.产品创新/工艺创新与市场创新/组织管理创新49.技术创新环节与WTO规则50.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结构及中国问题与政策 * * 《自然辩证法》导论 任 元 彪 北京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中心 135200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