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
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 王安石 有关王昭君故事之演变,与昭君形象之流变,唐宋文人参与创作者都有贡献:有人认为昭君和亲是一种屈辱,有人误信画工贪贿的野史故事,有的在元帝的好色上着笔,绝大多数为王昭君代写出塞的怨恨和不幸。 歌咏王昭君的诗《全唐诗》约八十首,《全宋诗》约一百三十首。这近两百多首歌咏王昭君的诗中,唐宋诗人齐心广怀的主题,集中描写王昭君冷落汉宫、悲愁出塞、饮恨异域、独留青冢诸般不幸。 其中,唐到北宋的诗人偏好偏好描写昭君被冷落汉宫的主题,探讨造成昭君不幸的种种原因,如画工索贿、红颜薄命、拒赂黄金、图画是真等等。对于昭君出塞之悲愁,含恨异域之不幸,也略有关注。 南宋人咏昭君,关切的主题又不同于前者,集中在六大主题上,依序是和亲之是非、青冢之不朽、画师之功过、红颜之祸水、汉匈之和战、将军之反讽,多持批评反省的观点。 王安石这首《明妃曲》,近两百多首咏昭君诗中的杰作,既传承前人,有开拓后来,有別裁、有创意,是这首诗最大的特点。 明妃曲·明妃初出汉宫时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1059年(嘉祐四年)。当时,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刘敞皆写有和诗。 北宋时,辽国、西夏“交侵,岁币百万”(赵翼《廿二史札记》)。自景祐年间(1034—1038)以来,“西(夏)事尤棘”。诗人们借汉言宋,想到明妃。梅尧臣、欧阳修诗中皆直斥“汉计拙”,对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评。王安石则极意刻画明妃的爱国思乡的纯洁、深厚感情,并有意把这种感情与个人恩怨区别开来,尤为卓见。 当时的施宜兰、张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辽、夏,为辽、夏出谋献策,造成宋的边患。所以,王安石歌颂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是有着现实意义的。 赏析: 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 明妃:即王昭君(晋人避司马昭讳,改昭为明,后人沿用),汉元帝宫女,容貌美丽,品行正直。元帝召幸宫妃,都要先看她们的画像。王昭君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被画得很丑,因此始终见不到元帝。后来匈奴与汉和亲,她请求前往。临走时,元帝才看到了她,知道了上述情况,就将毛延寿杀了。昭君到匈奴后,含恨而死 明妃(王昭君)是悲剧人物。这个悲剧可以从“入汉宫”时写起,也可以从“出汉宫”时写起。本诗从哪个方面写起? 从“出汉宫”时写起。 这样突出的是什么主题? 更能突出“昭君和番”这个主题。(王安石从“明妃初出汉宫时”写起,选材是得当的。) 这两句是正面实写明妃姿色气质的美丽与非凡,选取了几方面写的? 泪湿、春风面、鬓脚垂三个具象。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明妃的美丽与非凡是透过谁的眼睛看到的、感知的? 汉元帝。 汉元帝因此次的“惊艳”而杀了毛延寿。 “低徊顾影无颜色”如何理解?(课下注释) 通过“低徊顾影”的肢体语言,“无颜色”——花容失色的神情描写,叙写出昭君出塞时怎样的心情? 留恋故国——难舍难分,无奈无助。 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这种凄冷惨戚的容颜,彷徨无依的神情,换了别人,是多么不堪入目,是多么大煞风景。但是昭君天生丽质,所以看在君王眼中,仍保有让“君王不自持”的魅力在,这些都是为了反面凸显昭君的? 美丽。 这里是侧面虚写昭君的美丽。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绝代佳人,离乡去国,描写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们的同情。 《后汉书·南匈奴传》的记载是:“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官,顾影徘徊,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江淹《恨赋》上也着重写了她“仰天大息”这一细节。 王安石以这些为根据,一面写她的“泪湿春风”,“徘徊顾影”,着重刻画她的神态;一面从“君王”眼中,写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动人。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意态由来画不成”一句是对她更进一层的烘托。 “意态”指什么? “意态”不仅是指容貌,还反映了她的心灵——眷恋故国。明妃“徘徊顾影无颜色”正是其眷恋故国无限柔情的表现。 “杀画师”这件事,出自《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小说,事之有无不可知,王安石为什么要引用此事? 他不是在考证历史、评论史实,他只是借此事来加重描绘明妃的“意态”而已。而且,这些描绘,又都是为明妃的“失意”这一悲剧结局作铺垫,以加重气氛。 王安石《明妃曲》是咏昭君最好的诗,好在立意新。这诗前半部只写昭君的美,但不是从形象上写,而是从故事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