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宋、元、明与盛清阿津20161106第八章经济的繁荣与变迁第.docVIP

第三篇宋、元、明与盛清阿津20161106第八章经济的繁荣与变迁第.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篇宋、元、明与盛清阿津20161106第八章经济的繁荣与变迁第.doc

第篇第章第節 一、宋以後的農業 土地私有成為生產誘因 1. 中唐以後【均田制】廢弛,土地私有化情況增加 2. 宋代不抑制土地兼併,土地集中於地主→ 田主招徠佃農,收取佃租 → 佃農與田主為【契約關係】,佃農可遷徙 3. 人身自由較部曲(漢、魏晉到唐代)高,生命財產,也受法令保障,還可保留 部分生產 → 佃農更勤奮,土地單位產量提高 生產力 提升 新耕地 1. 宋以後因人口增加和南移,致力於在南方各地開墾荒地→梯田、葑田、圩田(湖田)出現(葑田是一種漂浮在水田上的農田。這種農田最初是由泥沙自然淤積水草,如菰?葑?(茭白)等的根部,日久浮泛水面而形成的一種自然土地,長江流域便開始利用這種土地種植水稻等作物。 2. 元、明:政府均派遣軍隊在雲南屯田; 3. 清初:鼓勵漢人移墾雲貴高原 新作物 北宋真宗(11世紀)時從越南引進耐旱早熟的【占城稻】(一年可以兩熟。) 2.明中葉(16~17世紀)後從美洲傳入耐瘠抗旱的【番薯】、【玉米】、【馬鈴薯】 (量大好儲存,不與原先五穀爭地。課本頁171圖8-3) 新技術 唐代以前直接在稻田播種。唐代的江南發展出【插秧】技術 → 宋代農民發明【秧馬】,插秧方便省力。 2. 宋代使用【龍骨踏車】汲水,增進灌溉效率(課本頁171圖8-5) 3. 借水力、獸力運轉的翻車、筒車日漸普遍 農產商品化 宋以後農村出現專門種植經濟作物的農戶,如桑蠶、棉花、茶、等→ 逐步走向專業化經營(棉花:唐、宋已有不盛,元代列入抽稅項目,明代盛行,取代絲、麻,成為人民最重要衣服原料。) 影響 新耕地、作物、技術→人口增加(中國人口破1億)(課本頁182圖表) 農產商品化、專業化出現→市場經濟擴大、就業機會增加 ※統整比較--部曲 s. 佃農 部 曲(東漢以來) 佃 農(宋以後) 社會地位 賤民 編戶 與地主關係 私屬於豪族 與地主有契約關係 居住權 不能自由遷徙 可自由遷徙 與國家關係 1.未納入編戶 2.不負擔國家的賦役 1.屬編戶齊民 2.須負擔賦稅 二、工商業的發展 宋以後商品交易活躍,促使手工業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 手工業生產因各地條件與環境不同,趨向區域性與【專業化】(例如:廣東佛山的鐵器,江西景德鎮的瓷器,杭州、湖州的絲。) 手工業的興盛 【棉花】革命 1.元初,【黃道婆】將棉紡織技術傳授給長江三角洲松江地區的人民(百度) 2.明代【棉布】取代麻布,成為日常衣料 3.明中葉後,棉織業成為江南農村主要副業,出現專業紡織的【機戶】 4.耕地改種經濟作物,蘇、常一帶成為缺糧區 【南宋】「蘇常熟,天下足」→ 【明】代「湖廣熟,天下足」 專業化市鎮 與全國市場 1.宋代逐漸形成專業化市鎮,【明清】更蓬勃(以江南最密集) 2.各地專業性商品流通(透過商人),形成全國性商業網絡: 例如下圖: 絲綢、棉布、瓷器等手工業產品 食作物、棉花、桑葉 3.代表:絲綢業的烏青鎮及南潯鎮,瓷器的景德鎮 三、商人與行會             行 會 唐中期工商同業組成「行」, 宋代組織更完善 → 由同業商人組成,訂立規約,有時還能壟斷獨占事業 因同鄉地緣或宗族血緣關係,形成【商幫】 → 明中葉後的新安商人「徽商」、山西商人「晉商」勢力最大 【明、清】行會或同鄉商人在各大城鎮建立貿易據點,稱為【會館】,供來往客商停駐、接洽(百度一下) 商人地位 1.商人地位在明清時【上升】,但政府仍以【農業】為重 2.商業活動須受官吏監督,因此商人常於獲利後購置田產,或是納貲捐官 躋身官紳階級 ※中國歷代商人的地位 戰國時代 發展商業是各國追求富強的手段,但商人富可敵國的財富,其實不被統治者喜歡 漢 初 長期戰亂,民生凋敝,商人兼併土地嚴重,引起統治者反感,故對商人的社會地位加以限制,例如漢武帝以均輸、平準政策抑商 唐 科舉不准商人子弟應考 宋以來 商業發達,商人社會地位大為提高,商人可捐官或結交權貴獲得官職,科舉開放商人子弟應考 明清時期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達,商人人數增多,商業資本也很可觀,使得社會對商人的功能、財富漸趨重視,所以商人地位跟著提高,並出現一批棄儒從商的「紳商」、「儒商」 四、貨幣經濟的發展 朝代 貨幣使用情形 春秋 開始使用金屬貨幣 春秋以後:歷代政府均以【銅錢】為主要貨幣 魏晉南北朝 1.以物易物為主 2.因銅料短缺,使用「鐵錢」 唐 當作匯兌憑證的【飛錢】,是紙幣前身 北宋 使用鐵錢、銅錢,但因攜帶不便,不適合大額交易,四川商人發展出【交子】,後由政府收回,成為最早紙幣 南宋 發行【會子】、【關子】發行過多,導致貶值 元 發行【寶鈔】,發行過多,導致貶值 明代 初期 發

文档评论(0)

wendang_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