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选读》.docVIP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选读》.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挚情的呼唤同步检测试题-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金版学案】2014-2015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挚情的呼唤同步检测试题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选读》 瓶 痖 弦 我的心灵是一只古老的瓶; 只装泪水,不装笑涡。 只装痛苦,不装爱情。 如一个旷古的鹤般的圣者, 我不爱花香,也不爱鸟鸣, 只是一眼睛的冷漠,一灵魂的静。 一天一个少女携我于她秀发的头顶, 她唱着歌儿,穿过带花的草径, 又用纤纤的手指敲着我,向我要爱情! 我说,我本来自那火焰的王国。 但如今我已古老得不能再古老 我的热情已随着人间的风雪冷掉! 她得不到爱情就嘤嘤地啜泣。 把涩的痛苦和酸的泪水 一滴滴的装入我的心里…… 哎哎,我实在已经装了太多太多。 于是,我开始粼粼的龟裂, 冬季便已丁丁的迸破。 1.下面对毛泽东《贺新郎》一词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从离别写起,上阕及下阕开头数句均以婉约为主,写离别的绵长情意,如泣如诉,“眼角眉梢都似恨”,大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之况味,因而整首词的基调是哀婉的。 B.这首词下阕写诗人准备奔向革命征程的英雄气概,以及诗人热切期望着将来夫妻团聚,比翼双飞,共为革命作贡献的美好愿望。 C.《贺新郎》一词未标题目,但一看内容和时间,便知道是作者赠给他的夫人杨开慧的。因此,词里有为祖国献身的决心,也有对爱侣依恋的衷肠,昂扬的革命激情和缠绵的儿女柔情融洽地聚合在一起,给人以浑然一体的深切感受。 D.无论是革命激情还是儿女柔情,都是英雄本色。作者的描写充满着诗意的形象,这首词将阴柔与阳刚两种词体风格和谐地统一起来,巧妙地进行了整合。 解析:A项,“整首词的基调是哀婉的”有误,本诗下片用衬托的手法表现了革命家的豪情壮志。 答案:A2.下面对《一个小农家的暮》一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于1921年的伦敦,在西方现代化的都市里,诗人思念着祖国,回想农村的生活情景,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故乡、农村、农民的深情。 B.这首诗写的是诗人看到的真实的农村生活。诗人以欣赏的态度,跳荡的旋律,描写了一个农家的傍晚——年轻的女主人和她的丈夫、孩子,荡漾着幸福、和谐与欢乐的生活。 C.这首诗以叙事的笔调朴实无华地写了一个小农家的普通生活,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江阴浓郁的怀念之情。 D.这首诗的调子自然、流畅。诗的描写不仅感人,而且美丽。 解析:B项,“真实的农村生活”有误,应是“这首诗写的是被诗人理想化了的农村生活”。 答案:B3.下面对两首诗的分析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诗人痖弦主张追求形象第一,意境至上,强调中国风与东方味。一再地回响着汉语古典诗歌声音的《秋歌——给暖暖》,可看做他对这一诗歌主张的实践。 B.《秋歌——给暖暖》一诗出现了五个“暖暖”,不仅增强了音乐性,还强化了主题;秋歌即“暖暖”,“秋”的特点是“暖”,给人的感觉也是“暖”。 C.江非的《妈妈》通过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的巨大差别的对比,写出了广大偏僻农村地区的妇女辛劳、困顿的生命状态。 D.《妈妈》一诗通过对妈妈背柴的动作描写“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表达了诗人对妈妈发自内心的理解和敬爱。 解析:D项,“你第三次背回的柴火/总是比前两次高得多”是细节描写。 答案:D4.阅读课文《也许——葬歌》,回答问题。 (1)作者在《也许——葬歌》中有没有流露悲伤的感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以怎样的想象表达对亡女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说《也许——葬歌》中的动词锤炼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因为作者已把内心的悲痛化为对女儿的怜惜慈爱,所以诗中只流露诗人对女儿的关怀爱护,并没有让人直接感到他内心中的悲伤哀痛之情。 (2)诗人特意为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jkk5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