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天福与武夷岩茶
张天福与武夷岩茶福建武夷 巩志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 ,
张天福与武夷岩茶
福建武夷 巩
志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故乡 ,历史上产生过茶圣 ,也出现过众多“称雄一方”的茶王 。堪称茶界泰斗的张天福 ,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列为我国继陆羽之后 ,十大茶业专家之一 ,目前唯一健在的世纪茶人 ———百岁茶星张天 福 。他青年时在武夷创办第一个国营示范茶厂 ,用科学方法制造武夷岩茶 ,挖掘传统名丛大红袍 ,将“口授心 传”的岩茶和大红袍技术升华为文字 ,编写成册 ,为武夷茶经典文献 ,是武夷大红袍制作技术传承的第一人 ,一 个世纪以来与武夷茶结下不解之缘 。
环宇同珍 (1)
武夷品俊
“溪边奇茗冠天下 ,武夷仙人从古栽 。”武夷茶历史悠久 ,商周时 ,闽濮族向周武王献茶 ,开始了茶事 。民国
《崇安县新志》载 “: 武夷茶始于唐 、盛于宋元 、衰于明而复兴于清”,武夷茶历经“三起三落”称誉海内 ,名振天 下 。
武夷岩茶脱胎于武夷茶 ,武夷山茶是乌龙茶的故乡 ,久负盛名的武夷岩茶 ,为丹山碧水增添了无比的辉 煌 ,名丛大红袍称为“岩茶至尊”,为武夷岩茶增添了无比的神韵 。
“山中土气宜茶 ,环九曲之内 ,不下数百家 ,皆以种茶为业 ,岁所产数十万斤 ,水浮陆转 ,鬻之四方 ,而武夷 之名 ,甲于海内矣”。(2)
十八世纪以来 “, 武夷之茶 ,不胫而走四方 ,岁运番舶 ,通之外夷 。
纪元 。”(3) 张天福赞之曰“武夷品俊 ,环宇同珍”。
乎 ! 于域中而流于海外 ,开历史新
清光绪年间为武夷岩茶全盛期 ,年产达数十万斤 。此时茶市由下梅移至赤石 。茶商经营者多为闽南 、广
州 、潮汕等“三帮”。当时茶商在山置厂者通称为岩主 ,而岩主“往往在山设茶厂 ,山麓设茶庄 ,原籍地设茶号” 的一条龙经营 。同时 ,多数茶商又在南洋各地设行销售茶叶 ,生产兴隆 ,大获其利 。为便于武夷岩茶行销各 地 ,一度武夷山内茶厂围山林立 。全山 36 峰 99 岩之间 ,茶厂达 130 余家之多 ,当时正岩奇茗 ,倍受青睐 ,大红 袍等名贵名丛 ,更是价格翔贵 ,一旦货源紧销时 ,茶价几乎达到斤茶斤银之高 ,真有“然金可有 ,而名丛不可得” 之势 。
武夷茶曾一度衰落 ,清末已见不振 ,迨至民国更见衰落 ,其间如民国元年 (1911) 至三年 (1914) 每年平均输 出为 4000 担 ,十年至十五年为 3000 担 。十六年 ( 1927) 输出递减 ,尚有 2500 担之谱 ,十八年后以兵灾频仍 ,遂 至武夷茶业一蹶不振 。(4)
抗日战争时期 ,特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由于战火蔓延 ,海口封锁 ,外运受阻 ,销售无门 ,茶叶生产大受影 响 。武夷山茶园荒芜 ,杂草丛生 ,茶厂倒闭 ,茶庄门可罗雀 、无人问津 ,茶商茶农两厢困迫 ,茶叶大幅度下滑 ,茶 业生产萧条 。茶山抛荒 ,茶厂生产停滞 。
就在这时 ,有志于茶叶事业的张天福 ,率领一批茶叶专家和仁人志士 ,负笈到武夷山 ,开展茶叶生产 ,开科 研兴茶之先河 。在武夷山麓的企山 ,兴办福建省示范茶厂 ,建起全国第一所茶叶科学研究所 。为恢复和发展 武夷岩茶 ,献出其青春年华 、毕生精力 。今日的武夷岩茶的声名遐迩 ,茶业欣欣向荣 ,与张天福等老一辈茶人 的辛勤劳动分不开 ,他们与武夷岩茶是功不可没 。
314
科教合一开创茶业立志以农报国的张天福 ,19
科教合一
开创茶业
立志以农报国的张天福 ,1932 年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 ,选定福建三大特产 ( 茶 、纸 、木材) 之一的茶业 ,作
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 。为谋求福建茶业的发展 ,1934 年 11 月由协和大学推荐 ,参加福建省政府考察实业考 察团东渡日本 、台湾考察 ,收集了大量的茶叶资料 ,编写了《台湾之茶业》。1935 年福建省建设厅 、教育厅决定 创办福安茶叶学校与茶业改良场 ,委派张天福为筹备员 ,于 1935 年 8 月在福建著名茶区之一的福安 ,创办省 立福安农校 ,在社口设立茶业改良场 ,张天福出任福安农校校长兼任茶业改良场场长 。当时叫做“建教合一”, 首开福建茶业科研与茶业教育之先河 。到了 1938 年 ,在短短三年时间里 ,茶业改良场 ,在张天福领导下 ,白手 起家发展到具有平地茶园 、茶叶初制厂 、场舍 、宿舍以及侧候站等 ,设施齐全的茶叶科研和生产单位 。福安农 校已成为福建省农业人才培养的摇篮 ,台湾茶业界泰斗吴振铎 、茶叶大师林馥泉 ( 原福建示范茶厂制茶所主 任) ,就是当年福安农校首届学生 。
张天福在闽东大山深处经营起他所理想的最先进的茶叶科研所和制茶厂 。为实现他的理想 ,终年在福安 茶叶改良场与福安农业学校之间奔波 ,日夜操劳 ,使福建之茶业逐渐走向繁荣 。
1940 年 ,福建省政府与中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