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被害人理论.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犯罪被害人理论

第六章 刑事司法制度中的被害人 一、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相关概念 (一)被害人的概念和特征 本文所称被害人是刑事被害人,是指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被害人有如下特征: 1、被害人是合法权益遭受犯罪行为侵害的人 2、被害人是刑事案件的当事者 (二)国家补偿的概念 本文所指国家补偿,是指国家对遭受刑事犯罪行为侵害,由于犯罪人无力赔偿或由于案件尚未侦破等原因,无法通过法律等途径获得赔偿时,致使生活陷入贫困的被害人或其家属,给予一定经济救济的法律行为。它不同于国家赔偿。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1、对象不同。在国家赔偿中,赔偿的对象是司法、行政机关的执法相对人。而国家补偿的对象是遭受刑事犯罪侵害,使生活陷入贫困的被害人或其家属。 2、责任依据不同。在国家赔偿中,主要依据司法、行政机关的过错责任,依据其过错程度来承担赔偿责任。补偿制度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国家对被害人的救助、援助,具有福利性质,国家不存在过错。 3、标准不同。国家赔偿的是当事人的直接经济损失,不包括间接损失。而国家补偿制度中,补偿金额并不是全部补偿,是国家对被害人或其家属给予适当的救济、援助,是一种福利行为。 (三)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被害人由于犯罪行为而遭受侵害,由于犯罪人无力赔偿或由于案件尚未侦破等原因,无法通过法律等途径获得赔偿时,国家通过一定法律程序,按照一定原则,对被害人及其家属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一种法律制度。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与之相关的关于刑事被害人补偿的对象、范围、原则、机构及补偿程序等一系列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国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历史发展状况 (一)国外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历史沿革 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00年左右古巴比伦王国的《汉漠拉比法典》。其中就有这样的规定:在抢劫案件中,未能捕获罪犯的,遭抢劫都须以发誓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损失,由发生抢劫的地方或地区政府赔偿抢劫犯罪被害人的财产损失;在谋杀案件中,政府从国库中付给被害人的继承人一定数额的补偿。 但是创设近代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先驱则是边沁,经过加罗法诺、菲利等为代表的实证学派的主张,墨西哥在1929年、古巴在 1936年曾尝试过这种制度,但均因资金不足而以失败告终。1956年,被害人学的创始人本雅明·门德尔松倡导应予被害人以适当的补偿,并认为如果被害人未能从加害者那里获得赔偿,有权要求国家给予补偿。1957年,被尊为犯罪补偿制度之母的英国大法官玛格丽·弗瑞 (Margery Frey)女士提出了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建议,得到了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及英国本土的重视。 自1963年起,新西兰、英格兰、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一些州,陆续开始了对暴力犯罪的被害人实行国家补偿。1963年10月25日新西兰率先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刑事被害补偿法》,1964年1月1日正式生效。1964年英国建立了国家补偿制度,同年颁布了《刑事伤害补偿计划》。1984年美国制定了《联邦犯罪被害人法》。此后被害人补偿制度从英语圈国家发展到其他国家,到20世纪70年代,又延伸到瑞典、西德、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并得到了这之间的各种国际会议的支持,有的人甚至称这一时期为“被害人的时代”。 日本以“街头魔鬼”事件为由,于1980年颁布实行了《犯罪被害人等给付金支付办法》,该法对国家补偿的性质、适用范围、专门机构及时效等作了明确的规定,成为亚洲国家中最早建立刑事被害人补偿的国家。韩国自1988年1月起施行了《犯罪被害者救助法》作为该国对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该项法律在立法目的、适用范围、专门机构、时效等方面规定了与日本的国家补偿制度基本相同的内容。 有学者将暴力行为的发生分为三个阶段: (1)引发阶段——情绪上的紧张程度增加,加害者与被害者之间可能潜伏着各种争吵的因子,如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压力、财物上的压力等,彼此之间的冲突反应消极、无奈,甚至讨厌对方。 (2)发生阶段——加害者为了减轻压力或控制情绪,实施攻击行为,以被害者作为发泄对象。如果加害者惯于酗酒及滥用药物,则加害行为更加严重。 (3)后悔、和解阶段——当加害者压力转移或减轻时,生理、情绪上趋于缓和,加害者开始觉得后悔、惭愧,求被害者原谅。此时如果被害者没有做适当的调适或寻求协助服务,对暴力行为有效地遏制,暴力事件会循环发生,且循环间距愈来愈短,暴力程度越来越严重。 五、无助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被害者对家庭暴力的消极反应极其有害,如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被害者既不敢躲避,又不敢举报,认为离开家庭会失去子女及经济来源,况且其他人在家中所受遭遇可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忍气吞声、习以为常,这种习得的无助感助长了暴力行为接二连三的发生。 发生在家庭的暴力事件,被害者多为女性。她们认为无法自主地掌握自己的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