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上课日记(Reflection)时间:2011年4月13日.DOC

生物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上课日记(Reflection)时间:2011年4月13日.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生物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上课日记(Reflection)时间:2011年4月13日

生物科學史與科學哲學-上課日記 (Reflection) 時間:2011年4月13日  紀錄者:TA8001067楊廣文 一、課堂上的問題(如最感興趣、最不懂的…) 問題的內容 我的思索 我、同學和老師間的對話或問題 想法、迷惑、懷疑或答案 巴斯德的鵝頸燒瓶實驗,在科學方法上有何突破? 為何 Koch的柯霍法則有何突破? 我在課堂上的說法是,巴斯德的實驗提供了可操弄的因素,「把過程切割成數個階段來操弄」,也就是現今實驗設計中的對照實驗。 根據「中華五千年史話」,我國古代的科學發展並不異於西方,尤其在某些科學發現上,如宋代的「夢溪筆談」中,提到關於地質、山中的海生物化石、隕鐵、海市蜃樓等現像的觀察;或者明代徐霞客,對於溶岩和長江源頭的考察,這些觀察多先於西方,但為何這些發現無法讓後世中國的科學發展先於西方,反而落後? 我想,這應該因於以上的發現,只是觀察發現,中國古代並未發展出一個驗證上述發現因果或影響效果的方法,也因此不能將這些發現累積出新的知識,即令有了假設的推測,也因缺乏方法而不能有效驗證,回應到期初的幾堂課內容,關於高中生物的課程內容,我們有討論到方法論的教授,在孟德爾遺傳律的重新發現中,有提到一個發現在科學上的重要,必須在於能提供後人一個能據以想像,實際操弄的模型;而古代的中國科學發展,一直不見讓學人據以遵循的方法學,有的只是如明代的「格物致知」,也因此理論無從驗證,只能隨時間考驗,而時間長久到可以證明正誤時,也就會有因舊有藥典誤人而有李時珍遍訪藥草,以正藥典的經過。 消毒手術的立論,來自於三段論法,但是三段論法並不被認為是一種創造思考的歷程,因為它是一個從「一般到特殊」的推論歷程(詹志禹,2002),且受到給定的前題影響,因此無法超越題,也因為一旦前題被認為有缺陷,推論的結果也就無法被接受(中華百科全書,.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62nowpage=1);因此我想像李斯特醫師當時的處境,他的消毒手術與巴斯德的實驗同一個時間,多數人還是微生物自生的觀念,而且當時的醫生還把沾滿血跡的深色手術衣視為專業的象徵,憑什麼要醫生們因為一個極易以生命自生論推翻的推論而改變專業象徵,並且因此使手術流程更為麻煩,還要承擔一個「造成手術感染原兇」的罵名?因此說服力的薄弱可想而知了。 柯霍法則說服力不同於李斯特消毒法,我覺得可能就在於它是立基於「假設— 當個體有疾病時,通常我們是因為個體有了「病徵」,才被認為「有病」,但在確定病原與否,才是發展有效預防和治療的直接方法,因之柯霍法則的確立,讓我們能有可靠方法從病因著手,而非從病徵來治病。 柯霍法則來回分離、培養、植入和再分離,即是為了驗證病因的假設,這個「假設—驗證」的麻煩過程,來自於幾個原因:健康個體也可能帶著各種微生物、病體上取得的菌種可能不只一種,可能是病原體、也可能是二次侵犯菌或腐生菌(柯霍氏假說,.tw/~rootdis/plant%20pathology/97Session/003-971003/ch7kochs%20postulates.pdf),此一法則,提供了確認病原和病徵之間,討論因果關係的可能,不再只是「從顯微鏡下發現徵生物」的觀察,也不再是「徵生物造成腐敗」的推論,而是讓病原和疾病之間,有了絕對的對應關係;同時,也提供了以研究發現新疾病的方法,回應到李斯特醫師的三段論法,其中推論歷程的不同也就造成了證據力或說服力強弱的不同。 四、從上面四點來看,提出假設模型、設計實驗對照,再以反證法加以驗證,是中西科學發展開始出現落差的關鍵,時間點則會是在 參考資料: 中華百科全書,條目:三段論法,.tw/Encyclopedia/data.asp?id=8962nowpage=1 柯霍氏假說(.tw/~rootdis/plant%20pathology/97Session/003-971003/ch7kochs%20postulates.pdf) 張輝誠(2006),中國古代「夷夏之防」思想特質研究,中山女高學報第6期,41-48 郭伯南,劉福元(1992),中華五千年史話,臺北市:書林。 詹志禹(2002),科學發展與知識成長:我們能從科學哲學中學到什麼?應用心理研究,第15期,105-127。/paper/15/03.pdf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