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30周泉根孔门教诗与诗之属性嬗变A中国文化研究J2017春之卷
孔门教《诗》与《诗》之属性嬗变
周 泉 根
(海南师大 中文系,海口571158)
【文献标识】:
周泉根《孔门教诗与诗之属性嬗变》[A].《中国文化研究》[J].2006春之卷.
【作者简介】:
周泉根,男,汉,1977.1,江西人;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E-mail: quangenxingzhou@163.com; pusu95@
【文献摘要】:
春秋后期,诗从坏乐之中蝉蜕而出,诗教变乐语之教为纯粹诗教,汇入既有之德义礼治的教育传统,从附庸走向独立。《诗》属性的这一历史性嬗替乃是籍孔门重置《诗》教目的而完成的。官学下移民间,孔子设计教育造士,立四教,分四科,观念重理想、实践重事功,以《诗》为其文教教材,并赋予其不同于乐教时代的全新目的。较之于古乐官,孔子论乐不必及诗;较之于古师儒辈,孔子论诗不必及德义。一方面持续古乐官和古师儒辈的造士理想的高调;另一方面因应时代,把《诗》教落实到向社会供应达政专对、可以言、言而文的事君、事父的人材,实现了《诗》属性的独立与重置。这既体现了夫子教《诗》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又成就了《诗》新的历史功能和身份属性。
【文献关键词】:
礼乐文明 以《诗》为教 乐教 孔子
诗,在西周、春秋中前期一直未能从礼乐文明体制中蝉蜕出来,始终只是礼乐政教程式中的一个单元:从属于乐,并与乐一道赞襄礼治政教。在西周,“诗”并不是指后世所谓艺术之一体。就这个论断,郭绍虞指出:“文字未兴以前,风谣即为初民的文学……风谣是原始文学,而诗则是风谣之演进。”李泽厚也认为当时“所谓的‘诗’,是在宗教性、政治性的祭祀和庆功的仪式中祷告上天、颂扬祖先、记叙重大历史事件和功绩的唱词。……唱词(即指作为乐语的诗——笔者注),虽已含有文艺的因素(如注意节奏、押韵和词句的力量),但并非后世所谓的文艺作品,而是一种宗教性、政治性的历史文献。”笔者也已著文《西周礼乐文明之诗乐关系辨略》,从多方详证之,兹不赘论。
且说诗既依附于礼乐,亦自然束缚于礼乐。当依附不在,诗便不得不亡,即孟子所谓“王者迹息而诗亡”。然诚如沈约、王通所云:“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诗者,民之性情也。性情能亡乎?”《文中子》消失的结果是《诗三百》的结集,这是诗的经典化。就是《庄子·天运》所说的六经乃“先王之陈迹”。诗的经典化,乃是诗地位从先王“所以迹”的王道工具变成先王“陈迹”(即故实、教条)的过程。所以,诗亡实质是礼亡、乐亡,自身反而得以经典化。从这个角度看,当束缚者本身崩坏了,被束缚者却可能因此得以解放。然而引发的问题是,礼乐崩坏后,《诗》有没有解放?怎么解放?又解放成什么呢?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探索官学下移民间与孔门“以《诗》为教”的活动在《诗》从束缚到解放再到面目独立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两者间内在逻辑关系和实际的互动发展过程。
一、《诗》教在礼乐崩坏、王官失守后从附庸走向独立
春秋后期,礼乐文明开始瓦解,诗的功能、地位也在发生变化。班固这样描绘春秋后的社会:“春秋之后,周道寖坏,聘问歌咏,不行于列国,学诗之士,逸在布衣。”(《汉书·艺文志》)顾炎武比较春秋与战国时指出:“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日知录》卷十三)聘问歌咏、祭祀聘享、宴会赋《诗》正是最富礼乐文明的社会活动,可以说是礼乐文明最显著的特征。它们的退场就是实质性的礼崩乐坏。所谓礼崩,就是周代规定的等差有伦的秩序和价值观念的毁坏,颠倒衣裳、冠履错置。在春秋前中期,周郑交质、礼乐征伐出自诸侯、楚子问鼎等事件就已摇撼了周礼这颗大树。到了孔子的时代,周礼则严重式微。以鲁国为例,先是政在大夫三桓、“八佾舞于庭”,后来竟至于“陪臣执国命”。春秋末年,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历史大势已铸成。至此,周代以礼代政的礼彻底崩溃。礼崩,则附丽于礼的诗乐便失去存在的必要。且不说礼彻底崩溃前齐庆封、宋华定这样权贵已然不能知音辨诗。到孔子时代,竟发生周王室的乐官集体星夜逃散的事。《论语》载“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论语·微子》)乐官散逸,则乐教祭祀典礼难以为继。斯谓乐坏。
乐坏,乃是指服务于礼教礼治、体现周代的“中和孝友”等德义精神的雅乐败坏。雅乐的最主要精神是和,即如《尧典》所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伶州鸠所云:“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听之不和,比之不度,无益于教。”(《国语·周语下》)譬如子夏说用于祭祀的音乐应该如《诗》中所描述的“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周颂·有瞽》孔子时代新声开始流行,不然他不会有那么强烈地、充满被挤兑感地指斥郑声乱雅现象,也不会极端地主张要放郑声以消灭这种紫色夺朱颜的现象。但他的主张实际上止于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