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4-文字型材料解析型非选择题名师预测B-(学生版).docVIP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4-文字型材料解析型非选择题名师预测B-(学生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24-文字型材料解析型非选择题名师预测B-(学生版)

文字型材料解析型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 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 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 (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 (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20世纪90年代初,使用了近40年的粮票终于结束了它的特殊身份和流通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司马迁根据汉朝经济分布特点,将全国划分为山西、山东、龙门碣石以北、江南四大经济区。见下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两大经济区域所在地。简述这一重心地位形成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3)明朝中后期工商业城市的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它的出现对于当时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江苏巡抚曾时聘因苏州民变上疏皇帝,内中提到“吴民生齿最繁,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 材料二: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粥后散归。若 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乾隆)《苏州府志》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提炼明朝中后期苏州地区丝织业的发展情况。(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句) (2)史学界普遍认为,明朝中后期苏州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试从两则材料中各摘引最有说服力的一句加以论证。 材料三:《大明律》规定犯有谋反、谋大逆罪,不分主犯、从犯,一律处死。……规定:“凡诸衙门官吏及士庶人等若有上言宰执大臣荚政才德者,即是奸党,务要鞫问,究来历明白,犯人处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若宰执大臣知情,与同罪。”还规定:“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子为奴,财产入官。”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大明律》禁止盗卖、换易、冒认及侵占他人田宅,如系强占,最高可判处杖一百,流三千里刑。对“占田过限…‘欺三隐田粮”者也有征治,“其田入官,所隐税粮,依数征纳”。……《明律·职制律》中专列“受赃”名目共11条。如严惩“枉法赃”,规定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则绞。……“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中国古代史(全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秦律》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大明律》与《秦律》相比有何显著特征?成因如何? (3)《秦律》与《大明律》在实施效果上有何差异?你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四:军机处本内阁之分局。国初承前明旧制,机务出纳悉关内阁,其军事付议政王大臣奏议。康熙中,谕旨或命南书房翰林院撰拟。是时南书房为最亲切之地。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anshengy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