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麦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小麦叶枯病发生及防治技术
作者:李海燕 马翠苹 王卫民 纪威
摘要小麦叶枯病是影响豫北地区小麦生产的重要因素。介绍了小麦叶枯病的发生种类、危害情况,分析其发病影响因子,并提出综合防治措施,以为该地区小麦叶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叶枯病;发生;流行规律;发病条件;防治技术
小麦叶枯病是叶斑和叶枯病害的总称,是小麦生产上的一种常见病[1]。小麦叶枯病是由多种病原物侵染所致,随着栽培管理条件的变化及小麦品种的频繁更换,该病在安阳市麦区危害日趋严重,一般麦田病情指数9.47%~18.32%,减产3%~10%,重者达25%以上,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为摸清小麦叶枯病发生规律,寻求有效的化学防治方法,安阳市农科院植保人员于1997—2007年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小麦叶枯病可分为雪霉叶枯病、链格孢叶枯病、根腐叶枯病、黄斑叶枯病、壳针孢叶枯病和葡萄孢叶枯病6种,其中壳针孢叶枯病和黄斑叶枯病是小麦叶枯病中的常见种类。小麦获得高产的基础是科学种植,而科学种植的关键是抓好小麦生产期间的病虫害防治工作,为此,现将小麦叶枯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发生种类及危害情况
小麦叶枯病发生种类多达10余种,在豫北地区小麦叶枯病主要有根腐叶枯、雪腐叶枯、交链孢子叶枯、芽孢叶枯等。其中根腐叶枯最为普遍,并且严重,其次是雪腐叶枯。一直以来,叶枯病随着农田生态条件的变化,发生面积逐渐扩大而加重,已严重影响小麦产量,轻者减产10%左右,重者减产30%~40%左右,预防小麦叶枯病已成为小麦生产的重中之重。
2流行规律
小麦叶枯病主要由多种寄生菌引起,病菌通过种子病残体或自生麦苗多种途径越夏,小麦播种后便为初侵染源,其特点是发生范围广,发生频繁,多种叶枯病混合发生[2-3]。发生期一般3月至4月初时个别小麦初见症状,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后开始大量扩散,5月下旬为发病高峰。小麦叶枯病没有明显衰退期,随着小麦成熟逐渐干枯,晚熟品种仍呈现严重症状。发病期50~60 d,危害盛期20~25 d,前期缓慢,后期迅速。因此,防治有利时期应掌握在小麦抽穗到扬花期。
3发病条件
小麦叶枯病的发生受品种、气象因子、栽培条件、蚜虫危害、化学药剂等因素影响。
3.1品种因素
小麦叶枯病中的病斑主要覆盖植株的绿色部分,使植株光合作用减弱,输导受阻,不能正常灌浆结实。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选用高产抗病品种,促使小麦幼苗健壮生长,减少病害的发生。
3.2气象因子
大气气温和田间湿度是影响小麦叶枯病流行的主要因子,一般取决定于当年4月下旬至5月初温度、湿度。一般春季日平均温度达15 ℃以上时,当遇到连续阴雨,潮湿多雨,这时叶枯病最为流行,且较重。
3.3栽培条件
在栽培措施中,以播期、播量、冬春小麦品种、施肥对叶枯病发生影响大[4-6]。
4防治措施
4.1农业防治
适时晚播,对小麦叶枯病害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这是经济有效地防治途径之一;合理控制播种量,建立小麦合理群体结构,可提高小麦自身抗逆力,造成不适宜叶枯病发生的田间小气候;合理施用肥料,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能增强小麦对病害的抵抗力。另外,氮肥施用量大,冬小麦播种偏早,播种量大,植株群体过大,田间郁蔽,叶枯病发生较重,反之则发病较轻。在豫北地区以施标准氮63~138 kg/hm2为宜。
4.2化学防治
蚜虫是小麦叶枯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用15%粉锈宁可湿粉剂900 g/hm2、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800 g/hm2和40%氧化乐果750 mL/hm2混合使用,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500 g/hm2与40%氧化乐果750 mL/hm2混合使用,于小麦齐穗期、扬花期、灌浆初期各施药1次。灌浆末期调查,防效分别为96.3%、98.8%,平均增产率18.27%,净增产量702 kg/hm2。
采取综合防治技术,能有效地防治叶枯病,使小麦产量损失减到最小,具有高效经济、简便省工、安全等优点,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推广价值。
5参考文献
[1] 石鸿文.小麦全蚀病及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10(9):36-37.
[2] 李瑞军,李斯深.小麦新品种山农17和泰农18的选育及其栽培技术要点[J].山东农业科学,2010(4):105-106.
[3] 贾金坤.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J].四川农业科技,2010(2):50-51.
[4] 刘红彦,王锡峰.小麦叶枯病药剂防治试验[J].河南农业科学,1994(8):19-20.
[5] 张琳.小麦叶枯病流行成因及防治[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解析几何》教案--吕林根,许子道.pdf
- 美国加州桥梁抗震caltrans seismic design criteria vlysis.pdf VIP
- 2025云南省临沧市市级单位公开遴选(选调)工作7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docx VIP
- HSE保障措施优化及实施方案研究.docx VIP
- 2025甘肃省公路交通建设集团武仙公路收费运营人员招聘61人笔试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VIP
- 2025年秋新鲁科版英语四年级上册全册课件.pptx
- 颚式破碎机技术参数.docx VIP
- 2024河南资本集团“方舟”第三批招聘41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pdf
- 《时尚配饰设计》课件.ppt VIP
- 高边坡专家论证PPT汇报材料(中建).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