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阳水稻常见矮缩病类型及防治.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建阳水稻常见矮缩病类型及防治

建阳水稻常见矮缩病类型及防治  摘 要:笔者概述建阳市水稻生产上常见的水稻矮缩病类型与防治方法,对建阳市水稻矮缩病的类型辨别、症状特点、流行过程、传播媒介、防治方法做了对比,对防治水稻矮缩病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水稻; 矮缩病; 类型; 防治 中图分类号 R 13 文献标志码 B Common Rice Dwarf Disease Type and Prevention Cai Jinlong AbstractThis paper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rice production in Jianyang city on the common rice dwarf type and method of prevention and cure, to Jianyang city rice dwarf disease type identification, symptom characteristics, epidemic process, media, control methods were compared, on the control of rice dwarf disease play a guiding role. KeywordsRice; Dwarf disease; Type; Prevention and cure  建阳市地处福建北部,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8℃,无霜期28 d,年均降雨量1 700~2 400 mL,年平均日照1 802 h,土壤类型丰富肥沃。近年来水稻矮缩病常常大流行,发病后可供补救时间短,农民损失严重,对水稻生产潜在风险极大。常见有水稻普通矮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后在大田表 现很类似,农民分不清那一类型就容易错过防治最佳时期。 1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普矮病) 该水稻病害我市上世纪80年代未见发生,90年代初在连作晚稻田零星发生,1995年后逐步在低海拔区(215~250 m)的单晚稻田发生,1999年发展到中海拔区(350 m左右)的单晚稻田,涉及所有乡镇,发生面积0.24万m2丛发病轻的0.3%~9.4%,重的36.2%~52.0%,为近年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普矮病为水稻病毒病,其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传播。病毒在带毒的黑尾叶蝉体内越冬,第2年春季成虫迁飞到秧地成为初侵染源。 论文代写 1.1症状识别 受害植株矮缩和叶片变色,生长衰退。病株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僵硬短小,在叶片、叶鞘的叶脉间出现黄白色排列成行的断续点。一般不能抽穗,发病迟的虽可抽穗,但呈现包颈穗、结实差,穗小、秕谷多。 1.2发病原因 普矮病的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病毒存在于黑尾叶蝉体内,使其成为传毒昆虫。无毒虫可通过吸食病株汁液而获毒传病。黑尾叶蝉主要在绿肥田及其他杂草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成虫迁飞到秧地成为初侵染源。 1.3防治措施 1)及时防治:在发病区从秧苗一叶包心起,就要抓紧防治。2)同时用药:在同一片田里同时用药,能防止带毒虫媒短距离迁飞传毒。药剂选用 20%扑虱灵加敌敌畏水液均匀喷施2~3次。3)拔除病株。返青后及时检查,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补插健株。4)田间管理。大田开始发病时,要立即排水晒田,追施石灰、草木灰和磷、钾肥,并进行中耕,促进新根生长。 2水稻黑条矮缩病  20世纪前我市尚无发生该病,2006年我市1代灰飞虱发生量极大,水稻黑条矮缩病首次在我市发生大面积流行,当时大部分农民当做水稻普矮病处理,结果病情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经过请教专家后才得知是黑条矮缩病。一般发病田块损失产量1~2成,重者损失3~5成。   毕业论文 2.1症状识别 杂交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共同特征是:病株明显矮缩,分蘖增多,叶色浓绿,叶片僵直,新叶有的出现扭曲皱缩。在不同时期发生症状是:1)秧苗期症状。病株颜色深绿,心叶抽生缓慢,心叶叶片短小而僵直,叶枕间距缩短,其叶鞘被包裹在下叶鞘里。2)分蘖期症状。病株分蘖增多、丛生,上部数张叶片的叶枕重叠,心叶破下叶叶鞘而出或从下叶枕口呈螺旋状伸出,叶片短而僵直,叶尖略有扭曲畸形。3)抽穗期症状。全株矮缩丛生,有的能抽穗,但相对抽穗迟而小,半包在叶鞘里,剑叶短小僵直;在中上部叶片基部可见纵向褶皱;在茎秆下部节间和节上可见蜡白色或黑褐色隆起的短条脉肿;在感病的粳糯稻茎秆上可见白蜡状突起的脉肿斑。这是当前黑条矮缩病的最突出表现症状。 2.2发病原因 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要针对一、二、三代灰飞虱成虫迁入秧田和本田并形成三个发病高峰的特点,要分阶段进行多次防治才能奏效;严格采取“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的防治策略。 2.3防治措施 1)认真做好种子处理。在结合做好种子消毒处理的同时,应用优质吡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