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桃花水母分类、分布及江西桃花水母形态区别分析
桃花水母分类、分布及江西桃花水母形态区别分析
桃花水母属(Craspedacusta)属刺胞动物门(Cnidaria)水螅纲(Hydrozoa)淡水水母目(Limnomedusae)笠水母科(Olindiidae)。古人在《归州志》(1609)中记其为“桃花鱼”。1880年6月9日Lankester根据Sowerby在伦敦Regent公园中皇家植物学会花园所采标本[1],建立了桃花水母属,并将其定名为索氏桃花水母(Craspedacusta sowerbii Lankester)[2,3]。随后丘浅次郎、高尚荫、和振武等国内外学者在中国先后发现桃花水母12种(亚种),但对部分种的有效性意见不一。中国的桃花水母多偶然出现在一些水域,表现为来无踪、去无影,很少连年出现,国内虽有文献记载其分布但未描绘其分布图,使该属的分布更显得神秘。桃花水母作为生活在淡水中种类稀少的水母,具有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但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水质污染、水利枢纽建设等因素影响了桃花水母的生境,其生存越来越受到威胁,且日益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桃花水母分类和分布的新资料,且详细描绘其分布图,旨在为该属的深入研究、物种保护和利用提供资料。
1 桃花水母属的形态特征
桃花水母生活史有世代交替。无性世代中水螅体以出芽生殖方式形成水母体,有性世代中水母体产生精子和卵子,在水中受精发育成水螅体。但桃花水母水螅体微小,附在水下的腐败植物、岩石和树枝等物体上,故不易观察。 毕业论文
水螅体:独生或2~4个(罕有7个)个体聚成小型匍匐状群体,不具触手。顶端具口(垂唇),口被乳头状刺丝囊环绕。水螅体基部有上皮覆盖,以附着栖息地[4]。
水母体:伞型,伞径6~24 mm,最大可达28~29 mm(采自广东乳源),含水量98.76%~99.57%。口面有4条放射状辐管,与4条最长触手分别平行,这4条触手有保持平衡的功能。伞中部向下伸出一垂管,垂管通常呈四棱柱状, 末端具4片像裙边散开的唇。这一垂管与4条辐管组成消化循环腔, 该腔经4条辐管和沿伞下方周缘的一根环管相联,相联处悬挂着生殖腺。伞下方周缘沿辐管处向伞中部延伸, 形成环状缘膜[5],缘膜上未附着器官。该属所有种均具有均匀分布的缘生触手,触手数(以及平衡囊数)与伞径大小显著相关[6,7]。触手上有无数个刺细胞,内含刺丝囊(常集中在疣突上)能麻醉小型无脊椎动物以捕食[2]。
2 桃花水母属的分类
2.1 分类依据
桃花水母的分类依据主要有刺丝囊疣形状,平衡囊形状及数目,生殖腺形状及颜色,触手数目及级数等。其中,刺丝囊疣有棒状、乳头状、半球形、圆锥状、球形、环状等;平衡囊形状有管状和球形,数目为78~162个不等;生殖腺有三角形囊状、小囊状、叶状、带状,颜色有褐黄、淡绿、粉红、淡墨;触手数有106~423条不等[8]。并且,近年有学者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如18S rRNA基因和COⅠ基因鉴别物种[9-11]。
2.2 种类组成
对桃花水母属的分类存在分歧(表1)。宋大祥等[2]认为桃花水母共有12种,和振武[8]认为有11种,而Dumont[12]认为有4种,Fritz等[13]认为有5种,Jankowski等[4]认为有8种。宋大祥等[2]、和振武[8]的研究认为,Lankester发现索氏桃花水母后,1907年,川井正方和丘浅次郎在湖北宜昌发现了宜昌桃花水母;1922年丘浅次郎在日本三重县发现了伊势桃花水母[11];1939年丘浅次郎在四川乐山发现中华桃花水母;同年,高尚荫、公立华在四川乐山发现乐山桃花水母;1959年Shieh和Wang在台北发现Craspedacusta kuoi;1971年Naumov和Stepaniants于俄罗斯萨哈林岛南部发现Craspedacusta vovasi,但不久被发现者移至另一属中。之后,和振武先后发现信阳桃花水母(1980)、杭州桃花水母(1980)、秭归桃花水母(1985)、四川桃花水母(1984)、楚雄桃花水母(2000)、短手桃花水母(2001),李维贤发现云南桃花水母。至此,全球已报道的桃花水母共计13种(亚种),其中仅索氏桃花水母、伊势桃花水母和中华桃花水母被公认为有效种,近年来已有学者应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试图解决桃花水母的分类难题,2009年, Zhang等[11]对28个地点7种(亚种)桃花水母的ITS rRNA、COⅠ序列比对和系统分析后确定乐山桃花水母是有效种,而楚雄桃花水母、宜昌桃花水母、信阳桃花水母是索氏桃花水母的同物异名种,杭州桃花水母是索氏桃花水母的亚种,四川桃花水母、秭归桃花水母为乐山桃花水母的同物异名种,短手桃花水母是中华桃花水母的异名种且中华桃花水母可能是桃花水母属的祖先;同年,Fritz等[1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