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厕所的来源和它的理据
语言科学 20 10 年 3 月
( )
ISSN 167 1 - 9484 CN 32 - 1687/ G 第 9 卷 第 2 期 总第 45 期 17 1 - 176
“上厕所”的来源和它的理据
俞理明
四川大学中文系 四川 成都 6 10064
提要 由于历史变迁 ,许多现代用语的内部关系都模糊不清了。如果忽略历史 , 运用现代理论解释这类现象
的时候 , 可能失之主观 。汉语有丰富的历史材料 , 借助语义研究的方法 ,广泛了解对象用语在历史上的不同形
式 ,有助于理清这类成分的来源和理据 。考察证明, “上厕所”中的“上”就来源于登上厕坑这一意义 。
关键词 语源 语义分析 “上” “下”
中图分类号 H 1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 1 - 9484 (20 10) 02 - 0 17 1 - 06
1 共时现象的历时追溯
汉语动词“上”、“下”在以处所名词作宾语表示位移行为的时候 , 是很有规则的, 在移向空间或心理
高位的时候用“上”,反之用“下”。空间位置和心理评价都有相对性 , 因此 ,在不同的背景之下 , 同一个处
所名词 ,有时适用“上”,有时适用“下”。但是 , 现代汉语 口语中“上厕所”一语似乎对这一规则提出了挑
战,作为一个心理评价偏低且空间并不显示高位的名词 , “厕所”只能“上”, 不能“下”。对此 ,运用认知语
( )
言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有学者提出了解释 。刘国辉 2008 认为 , 说“上厕所”是因为过去厕所在屋外 ,
( )
“上”表示由内向外的移动 , 杨子 、王雪明 2009 则认为“上”并不表示位移 , 而是表示实施行为的意义 ,
“厕所”也不是表处所 ,而是一个事件 。这些分析都立足于共时平面对这一现象的展开 , 给人不少启发 。
不过 ,这些推导分析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有待验证 。
通常 , 我们在说话的时候 ,有一个组词成句的过程 ,但是 ,这一过程并非总是从词开始的, 很多时候 ,
我们采用固定组合来直接构句 。这种固定组合是前人语言经验凝固的结果 , 对于这种由历史积淀造成
的组合 ,仅从现代层面的组词成句来作观察 , 是不够的。“上厕所”是一个历史造成的固定组合 , 需要从
历史角度才能弄清它的真实来历 。
汉语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献 ,作为语料 ,保留了大量历史材料 , 能反映许多现代语言成分的形成 ,有助
于我们考察它们的来源和形成规则 。本文运用描写的方法 , 追溯古代有关“上厕所”这一概念的各种表
达形式以及承袭关系 , 为弄清“上厕所”这一组合的成因作一尝试 。
语义场的研究,通常是在共时平面上分析意义有联系的成分 。不过 , 语言是动态的, 一个意义的表
达 ,在不同时期 、不同地域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其中有些方式会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内共存 , 形成先后交
替、辗转相承的复杂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 , 如果墨守共时规则 , 就会割裂材料的历史关联 , 有碍历时关系
的梳理 。因此 ,本文认为 , 历时研究中的语义场分析 , 可以从泛时的角度 , 汇集同一语义相关的各种材
[ 收稿 日期] 2009 年 7 月 30 日 [ 定稿 日期] 2009 年 11 月 24 日
本文承蒙《语言科学》匿审专家指教 ,增色不少 ,谨致谢忱 。文中不妥之处 ,概由作者自负 。
17 1
语言科学 20 10 年 3 月
料 , 理清其中的承继关系 ,探寻其成因。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语义近似的成分并不一定有源流关系 。词语之间的亲疏 , 通过语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