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空间格局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2010 年 第40 卷 第5 期: 632 ~ 644
SCIENCE CHINA PRESS
论 文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空间格局
①②* ①② ③ ①② ④
周涛 , 史培军 , 贾根锁 , 李秀娟 , Yiqi LUO
① 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875;
② 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 北京 100875;
③ 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④ Department of Botany and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Norman, OK 73019, USA
* E-mail: tzhou@
收稿日期: 2009-02-16; 接受日期: 2009-11-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
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持续的碳吸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增长趋 关键词
势及生态系统碳周转的时间, 因此, 获取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空间分布格局是有效评估生 碳周转时间
碳循环
态系统碳汇潜力的基础. 本研究采用数据-模型融合方法, 基于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模
森林生态系统
型(TECO-R), 结合生态系统观测数据(NPP、生物量及土壤有机碳) 、遥感数据(NDVI)及气象、 数据-模型融合
植被与土壤等辅助空间数据, 利用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反演了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各 反演
碳库的周转时间及分配系数, 并在此基础上估算了平衡状态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周转时间的 遗传算法
空间分布格局. 研究结果表明: 数据-模型融合技术能有效地反演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
过程模型中的关键参数, 从而很好地模拟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过程; 反演的中国森林
生态系统的碳周转时间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异质性, 其值大多介于24~70 年之间; 不同森林
类型的统计结果表明, 落叶针叶林与常绿针叶林的平均周转时间最大(分别为73.8 与71.3 年),
其次是混交林与落叶阔叶林(38.1 与 37.3 年), 而常绿阔叶林的值最小(31.7 年); 从全国尺度
看, 中国各种森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周转时间的均值为57.8 年.
工业革命以来, 化石燃料的使用及土地利用方 [3]
中的 CO2, 因而森林固碳受到广泛的关注 , 它是缓
式的改变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CO2, 使得 解全球变暖的一项低成本高收益的有效举措[4,5]. 随
全球气温持续升高, 并进而引起一系列的环境问题[1]. 着《京都议定书》的签订和各个国家应对全球变暖政
如何有效地缓解大气 CO2 浓度的增长速度不仅是一 策的出台, 森林碳汇方面的研究与应用受到了相当
个科学问题, 而且是一个政治经济问题[2]. 由于森林 的重视[6,7], 其研究内容不仅在于森林碳汇的绝对数
的再生长(指受到人为或自然因素破坏后森林的重新 量, 而且越来越关注生态系统固碳的效率[3,8].
生长)与森林的增强生长(指受大气CO2 浓度升高所导 森林生态系统的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