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科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三十四讲成功举行:中美科技交流——从
中科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三十四讲成功举行:中美科技交流——从冷战到奥巴马时代-... /kxcb/kjsdjt/201408/4191762.html
今天是2014年9月27 日星期六 农历甲午年 九月四 北京 15℃~24℃ RSS | 网站地图 | 留言反馈 | 内部网站 | English | 中国科学院
首页 | 机构概况 | 机构设置 | 研究队伍 | 合作交流 | 科学传播 | 研究生教育 | 党群园地 | 人才招聘 | 内部邮箱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首页科学传播科技史大讲堂
中科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三十四讲成功举行:中美科技交流——从冷战到奥巴马时代
发布时间:2014-08-25
2014年8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三十四讲在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学术报告厅举行,中美现代科技史家、美国加州州立理工
大学普莫娜分校历史系王作跃教授应邀进行了一场题为“中美科技交流——从冷战到奥巴马时代”的演讲。本次讲座由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
春研究员主持。
作为在当今世界科技占有“霸主”地位的美国和以追赶者和挑战者姿态出现的中国,当代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是一个极为引人注目的话题。王
作跃对近现代美国和中国的科技政策以及美籍华人科学家有着深入研究。在本场讲座中,他主要通过1949年后回国以及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群体
各自不同的发展轨迹和为中美科技交流所作出的努力,来探讨本场演讲的主题。
1 of 4 9/27/2014 2:38 PM
中科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三十四讲成功举行:中美科技交流——从冷战到奥巴马时代-... /kxcb/kjsdjt/201408/4191762.html
从整个20世纪中国科学家的留学背景来看,来自美国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自20世纪上半叶开始,美国通过退还庚款等政策,吸引了一批批中
国留学生。他们学成归国后,为现代科学在中国的生根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留美科学家的归国虽然很快受
到美国政府的干预和阻挠,但仍然分别于朝鲜战争爆发前以及结束后的一两年年间形成了两个返国的高峰。王作跃认为,这一时期返国的留美留欧
科学家、和民国时期的建设以及苏联援建的项目一道,构成了1949年后中国技术现代化的基础。如在核武、航天等重要领域,留美归国科学家都作
出了重要的贡献。
2 of 4 9/27/2014 2:38 PM
中科院科学技术史大讲堂第三十四讲成功举行:中美科技交流——从冷战到奥巴马时代-... /kxcb/kjsdjt/201408/4191762.html
冷战时期,中美之间的科技交流强度大为降低,但归国的科学家仍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来自大洋彼岸的科技信息,并参与了中国的科技政策制
定,而后者不乏美式经验的影响。另一方面,1949年后停留或定居在美国的华人科学家,则已逐渐融入美国科学界、成为美国科技共同体的重要组
成部分。而他们也极为关注返国同学、同行的研究及其人生遭遇。因而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步解冻后,他们纷纷来华访问,这也无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