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2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Ch2地球的起源和基本特征

《大地构造学概论与中国大地构造学概要》 ——大地构造基础知识 一、地球的起源 科学的地球起源研究与整个太阳系的起源联系在一起,认为地球是从太阳系星云中诞生的,是由较重元素组成的星子聚集、增生,即通过吸积凝结作用形成的。 地球的化学成分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相似,根据同位素测定来看地球的年龄大概为46亿年左右。 地球的起源有非均与聚积和均匀聚积两种模型,两者的主要差别是聚积的定时性。在均匀模型中,冷凝完成于聚积开始之前;而在非均匀聚积模型中(欧阳自远等,1995、2002),冷凝和聚积则是同时发生的。 在格陵兰、北美、加拿大、南极东部和中国华北等大陆上,先后都发现了距今38亿年左右时期形成的古老地壳;最晚在距今38亿年左右地球上就存在陆壳和洋壳的差异。 1 地球南、北非对称性 * * 地质类专业选修课程 办公电话 E-mail:zhangyongli@mail.neu.edu.cn 主讲:张永利 1、地球的起源; 2、地球的圈层结构; 3、地球的非对称性; 4、地球构造运动的韵律性; 第二章、地球基本特征 天文演化时期 地质演化时期 二、地球的圈层结构 目前,通过钻探能直接研究的地球深度刚超过13 km,因地壳上升而被剥蚀出露的岩石其原来形成时的深度也不超过25 km,这与地球的平均半径(6367 km)相比显得微不足道。对地球更深部的了解只能通过间接的地球物理手段来研究,其中最主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利用地震波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主要通过对地震波以及由大地震所激发的地球自由振荡的观测和研究来确定。 地震波可分为体波和面波两大类,体波能在地球内部的三维空间内传播,可分为P波和S波两类。P波又叫纵波、压缩波或初至波,由地球内部物质的压缩产生,质点位移与传播方向一致;S波又叫横波、剪切波、畸变波或次波,质点位移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P波既能在固体中传播,也能在液体中传播,S波仅能在固体中传播。据此,我们能够判断地球内部哪些区域是液体,哪些区域是固体。 M界面/莫霍面 内核 外核 (液相,S波消失) G界面/古登堡面 莫霍面以上称为地壳;古登堡面之下称为地核;两者之间的部分为地幔 把地球表面至上地幔(刚性)部分称为岩石圈;把塑性层(上地幔部分的低速层)称为软流圈;这种划分成为板块构造的理论基础。 软流圈 地球不同圈层的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的成分分层:有两个一级成分不连续面即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它们将地球分为三大部分,即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A)是指地球最外的一圈,即在地面以下至莫霍面以上的地球表层;地幔(B、C、D)地幔可分三层,分别为上地幔、过渡带和下地幔;地核(E、F、G)包括外核、过渡层和内核。 地球内部物质的力学特征分层: 地球内部圈层物质的力学和流变学特征突变面与成分界面不一致。根据强度和变形方式将地球由地表往地心分为:岩石圈、软流圈、中间圈和地核。 岩石圈: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上部,厚度20-150km,大陆地区110-150km,大洋盆地70-80km,洋脊裂谷20-50km。 软流圈:岩石圈以下的弱流变区,下界一般认为不超过400km,顶部约有100km的地震低速带。具强度小,粘度低,塑性较高的特点,有局部熔融,易于蠕动变形。岩石圈板块由于软流圈的存在而能运动。 中间圈: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大于2000km,强度大,不易变形。 地核:与成分分界相当,对其力学性质知之甚少。 地壳、上地幔的不均一性 无论是厚度还是成分,地壳都很不均匀,最明显的差别是在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之间;根据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表明:上地幔的地球物理场的分布,具有非均质、非均一性,说明了上地幔的构造和物质组成存在不均一性。 陆壳和洋壳之间的差异 ※重力异常:由于地球质量的分布不均匀,造成重力场中各点的重力矢量和正常的重力矢量的数值差。 地壳的分层: 岩石地球化学和岩石-构造的研究表明,地壳的岩石学垂直分层可概略地分为:在未变质的表壳岩石下面的上地壳由绿片岩相岩石组成;中地壳主要为经过富铝的、伴随局部混合岩化及花岗岩化的角闪岩相岩石;下地壳为含有长英质片麻岩和多种侵入体的麻粒岩相岩石。地壳物质结构的基本特点是,随深度增加石英含量减少、长石含量增多。 麻粒岩相 角闪岩相 绿片岩相 不同地区,不同的地壳层次,同样具有复杂的岩石组合;从岩石学的角度看,地壳的横向不均一性也十分明显。 地球分层现象的主要假说: ※化学分异假说:地球内部由于物质分异作用而呈一定状态的分布,在地球处于熔融状态时,地核是亲铁元素(Fe,Co,Ni等)集中带;地幔是亲铜元素(Cu,Zn,Sb等)集中带;地壳是亲石元素(Si,Mg,Ca,Ba等)集中带;大气圈是亲气元素(He,Ar,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