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環境保護

環境保護 地球的危機 目錄 1.目錄 2.定義 3.環境污染 4.全球暖化 5.歷史上的全球變暖 6.成因 7.森林資源與全球暖化 8.造成的影響 9.如何防止全球暖化 10.蒙特屢條約 11.京都議定書 12.巴塞爾公約 13.生物多樣化公約 14.結論 15.資料來源 定義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 環境污染 近代的科技提供人類富足舒適的生活,不但使地球上的人口快速膨脹,也使自然資源超限的開發與使用。科技所帶來的環境污染,反而危及人類的健康與生存,克服環境污染成為科技重要的問題。 污染源   對環境污染問題而言,可將污染源概括分為:工業污染源、交通運輸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等四大類。 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常含有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硫化氫(H2S),以及煤塵、粉塵、懸浮微粒等 ,對於植物的影響,大氣污染會毀損蔬果和植物組織,而導致枯黃、掉葉、死亡。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也是大氣污染主要原因之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將使地表溫度增加,進而導致氣候的變化,更加強了溫室效應;並造成酸雨的形成。 水污染 水、空氣與土壤為人類賴以為生的資源,土壤若遭受污染,種植的作物亦將遭受污染,甚至於影響到地下水的品質,而威脅到飲用水的安全。 工業廢水的鉛、鎘等重金屬污染了土壤,含汞的農業殺蟲劑進入土壤後,為稻米所吸收,最後為人所食用。   汽車使用含鉛汽油,其排放之廢氣中含有鉛化合物,經雨水沖刷沉積於土壤中,造成鉛污染,再經由食物鏈進入人體。 酸雨使土壤酸化,礦物質流失,影響作物之生長。   肥料大部分為無機鹽類,可溶於土壤中,因此過度使用化學肥料,造成土壤酸化,而影響作物之生長。 噪音污染 隨著近代的交通運輸、城市建設、工廠生產,噪音的污染日益嚴重。噪音是無形的,但對人體之傷害卻是直接的。長期忍受噪音,身體將受到嚴重的危害,如食慾不振。長期生活在七十分貝的噪音中,會影響思考,降低工作效率,情緒不平穩,甚至於失去聽覺。 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溫度上升的現象。在20世紀,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攝氏0.74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有理由認為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自從1950年,太陽輻射的變化與火山活動所產生的變暖效果比人類所排放的溫室氣體的還要低。這些結論得到30多個來自8大工業國家的研究團體所確認。第一次懷疑溫室效應會發生的觀測是瑞典化學家阿倫尼烏斯在1897年所做的。雖然當時沒有引發公眾討論,但自1980年代後開始引發公眾關注。 全球性的溫度增量可能反過來導致其它方面的變動,包括海平面上升和降雨量及降雪量在數額上和樣式上的變化。這些變動也許促使極端天氣事件更強更頻繁,譬如洪水、旱災、熱浪、颶風和龍捲風。除此之外,還有其它後果,包括更高或更低的農產量、冰河撤退、夏天時河流流量減少、物種消失及疾病肆虐。預計全球變暖所因致事件的數量和強度; 但是很難把這些特殊事件連接到全球變暖。雖然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預期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會在往後的日子仍然繼續。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 。但是還是有不少氣候研究顯示為人類的行動在最近全球變暖中其實沒有扮演重要角色。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而且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歷史上的全球變暖 根據儀器記錄,相對於1860年至1900年期間,全球陸地與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75度。自1979年,陸地溫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溫度快一倍(陸地溫度上升了攝氏0.25度,而海洋溫度上升了攝氏0.13度)。根據衛星溫度探測,對流層的溫度每十年上升攝氏0.12度至0.22度。在1850年前的一兩千年,雖然曾經出現中世紀溫暖時期與小冰河時期,但是大眾相信全球溫度是相對穩定的。 根據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戈達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報告估計,自1800年代有測量儀器廣泛地應用開始,2005年是最溫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記錄高了攝氏百分之幾度。 世界氣象組織和英國氣候研究單位也有類似的估計,曾經預計2005年是僅次於1998年第二溫暖的年份。 在人類近代歷史才有一些溫度記錄。這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