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萧山三中
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1)
一、服饰的变化(三大阶段)
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中国的服饰开始由拘谨、呆板、 逐渐向美观、适体、 、 转变。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 、传统和 服饰并存,呈现中西合璧土洋并存。男装主要有长袍马褂、 、 ;女装开始向合身适体、短袍窄袖发展, 是这方面的典范。
2.第二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受 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其中,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 和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受到青睐。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 和“干部服”盛行, 、 、 、 成为服装的主要颜色。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受 、 等文化影响,对服饰的要求开始由穿得暖向 、穿的时尚、穿得个性过渡,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 。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1.中餐: 、粤菜、 、淮扬菜四大菜系在近代形成,菜系的形成受该地区的自然坏境、 、 、风俗习惯的影响。
2.西餐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3.西餐特点: 、食品种类、就餐环境、 都与中餐有明显差异。
4.西餐传入影响:(1)西餐常用 进入餐桌;(2)出现专门经营西式食品的 出现;(3) 、 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居室建筑的变化
中国传统建筑因各地区的 和 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形式,但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北方以 为典型。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居室建筑呈现 特征,在 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 、 地区开始出现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
四.婚姻观念与婚丧礼仪等社会习俗的变化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辛亥革命、 、新中国成立以及 ,对社会习俗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的变迁,具体表现有:
1.见面礼:从三跪九叩,跪拜作揖到 ,
2.婚礼:清末民初,从父母之命、 之言到反对包办婚姻;婚姻习俗油 ,到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之后,主张恋爱自由、 成为一种时尚。
3.丧礼:从厚葬到简单、文明葬礼;新中国成立后:由 向 改革。
★拓展延伸
1.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及其原因
(1)变化:①服饰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装;②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营养均衡和健康;③居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④风俗方面改变了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2)原因: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②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的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共产党把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2.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点
(1)地域:由于受到列强侵略的影响,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最早出现于各通商口岸和沿海城市,并逐渐
向内地渗透,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2)过程:由西方引进,具有较强的殖民色彩,中西方社会习俗经历了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近代
时期,中西方、新旧文化并存,相互影响和渗透;
(3)水平:断发易服运动较为迅速和彻底;不缠足运动起步较早但进展缓慢;沿海地区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变化较快,但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
(4)动力:每一次社会习俗的变化都与当时社会运动的影响息息相关;部分上层人物的倡导也起了一定
的社会示范作用;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及西方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和向中国的渗透是主要的外部因素。
总体上看,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规律
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最新高级生命支持(ACLS)理论考核试题及答案.docx VIP
- T∕CCSAS 001-2018 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质量控制与审查导则.pdf
- 07J912-1变配电所图集.pdf VIP
- 基于PLC控制的小车自动化送料系统设计(毕业论文).doc VIP
- 2025北京海淀高一(下)期末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VIP
- 中国社会的不婚现象:现实与潜在影响探讨.docx VIP
- 2025最新高级生命支持(ACLS)理论考核试题和答案.docx
- 5.2《稻》《作酢法》+二则(知识清单)-【中职专用】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拓展模块下册).docx VIP
- 2025年非车险考试题 .pdf VIP
- GB50016-2014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