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阙及汉代政治史观——汉阙研究之一.docVIP

汉阙及汉代政治史观——汉阙研究之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阙与汉代政治史观——汉阙研究之一 发布日期:2015-06-30 原文刊于 汉阙与汉代政治史观 —汉阙研究之一 宋艳萍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 ? 内容提要:阙,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西汉刚刚建立,萧何负责营建未央宫,就建立了北阙和东阙。西汉时期,北阙成为吏民上书、请愿、庭争、谢罪的重要场所。东汉建都洛阳,除了苍龙阙(即东阙)、玄武阙(北阙),还建有朱雀阙。萧何建立北阙,应该和刘邦的政治史观有关。刘邦自称黑帝,并继续沿用秦的水德之制,北阙和东阙的建立应是这种政治史观的反映。东汉时,确立了火德之制,朱雀阙(南阙)的建立,并在政治地位上超过北阙,应受了东汉政治史观的影响所致。 关键词:北阙?南阙?政治史观?水德?火德 ? 一、?????汉代宫廷所建之阙 ? 阙,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门观也。”清代段玉裁进一步解释曰:“《释宫》曰:观谓之阙。此观上必加门者,观有不在门上者也。凡观与台在于平地,则四方而高者曰台。不必四方者曰观。其在门上者,则中央阙然,左右为观曰两观。周礼之象魏,春秋经之两观,左传僖五年之观台也。若中央不阙,则跨门为台。礼器谓之台门,左传谓之门台是也。此云阙门观也者,谓门有两观者偁阙。”[1]从段玉裁的解释可得知,阙就是宫殿外门两旁高出的建筑物,亦称为“观”,《周礼》中的“象魏”,《春秋》中的“两观”,《左传》中的“观台”,都是阙。可知,在先秦时期,阙已经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而存在。 《周礼·天官·太宰》曰:“正月之吉,始和布治于邦国都鄙,乃县治象之灋于象魏,使万民观治象,挟日而敛之。”?郑玄注引郑司农曰:“象魏,阙也。”?贾公彦疏曰:“?郑司农云:‘象魏,阙也’者,周公谓之象魏,雉门之外,两观阙高魏魏然, 孔子谓之观。”象魏在雉门之外,《周礼·天官·阍人》“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王有五门,外曰皋门,二曰雉门,三曰库门,四曰应门,五曰路门。”[2]依据郑司农的说法,王宫有五门,最外面为皋门,雉门为第二道门,也是较为靠外的大门。象魏在雉门之外,可知其在王宫中所处的位置,和天子所居之室相距较远。周代于正月之时,悬挂法律条文于象魏。象魏成为悬示教令之处,象魏为阙,这赋予阙以政治含义,此后汉代北阙的政治意义,应该溯源于此。 在汉刚刚建立,还没有统一全国之时,萧何负责营建未央宫,建立了壮丽的东阙和北阙。颜师古曰:“未央殿虽南向,而当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公车司马亦在北焉。是则以北阙为正门,而又有东门、东阙。至于西南两面,无门阙矣。”[3]按照颜师古的说法,未央宫为南向,北阙是正门,官员上朝,从北阙进入。在李志慧、李巍所著《未央秘史》一书中,有一幅未央宫平面图[4],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北阙在未央宫的具体位置: 从图中可以看出,北阙在未央宫的北部,正处于南北中轴线的北端。在徐卫民所著《西汉未央宫》一书中,作者在论述未央宫的门阙时引用了一幅门阙复原图[5]: 复原图中,门楼之前,高高耸立着两个阙楼。这个复原图虽有臆测成分,但为我们了解汉代的门阙提供了思路。 萧何建立了北阙,此后,北阙被赋予了越来越高的政治意义。颜师古所说“上书奏事谒见之徒皆诣北阙”,概况了北阙的基本政治功能:一,上书奏事;二,谒见。西汉时期,北阙成为吏民上书、请愿、庭争、请罪的重要场所,诣阙成为汉代重要历史名词,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发生于此。如汉宣帝时发生的冒充卫太子的事件即发生于北阙,据《汉书·隽不疑传》记载:“始元五年,有一男子乘黄犊车,建黄旐,衣黄襜褕,著黄冒,诣北阙,自谓卫太子。公车以闻,诏使公卿、将军、中二千石杂识视。长安中吏民聚观者数万人。右将军勒兵阙下,以备非常。丞相、御史、中二千石至者并莫敢发言。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距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先帝,亡不即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有男子自称卫太子,诣北阙要求进入皇宫。当时的情形是,如果真为卫太子,汉宣帝的皇位则要让于他,因为卫太子才是皇位的合法继承人。管理北阙的公车司马令不敢擅自放行,便请公卿、将军、中二千石等官员来辨认,结果都不敢贸然相辨,幸亏京兆尹隽不疑依据“《春秋》大义”将男子收缚,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北阙亦为罪臣谢罪请赦的场所。据《史记·淮南衡山济北王传》记载:“厉王有材力,力扛鼎,乃往请辟阳侯。辟阳侯出见之,即自袖金椎椎之,命从者刑之。驰诣阙下,肉袒而谢曰:‘臣母不当坐赵时事,辟阳侯力能得之吕后,不争,罪一也。赵王如意子母无罪,吕后杀之,辟阳侯不争,罪二也。吕后王诸吕,欲以危刘氏,辟阳侯不争,罪三也。臣谨为天下诛贼,报母之仇,伏阙下请罪。’文帝伤其志,为亲故不治,赦之。”淮南厉王怨恨辟阳侯,以金椎椎杀

文档评论(0)

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