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心.ppt

  1. 1、本文档共6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心理学-课程中心

导航课内容 什么是医学心理学? 为什么要学医学心理学? 怎样学好医学心理学? 什么是医学心理学? 医学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简史和特点 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是近三十来年的事,而且至今还处于发展阶段。 教学建设积极发展 科研建设逐步发展 实践领域不断扩增 交叉性多样性 教学建设积极发展 70年代末,在卫生部的督促和支持下,通过举办医学心理学师资培训班,全国许多医学院校开始逐步设置医学心理学课程。 当时北京医学院(今北大医学部)于1979年成立医学心理教研室(浙大82年开课、83年教研组、89年教研室;是全国8年制、7年制、5年制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心理学》的主编单位;86年获得国家精品课程); 自1983开始至今,每2年召开全国医学心理学教学研讨会, 1997年正式成立中国高等教育学医学心理学分会; 80年代中期卫生部将医学心理学纳入必修课教材,成为职业医师考试课之一; 近年来,国内部分医学院校已经开始招收和培养医学心理学专业本科生,这对我国未来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将会产生划时代的作用。 科研建设逐步发展  1979年 成立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   1985年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   1987年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创刊。 1990年 建立中华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 1992年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创刊。   1993年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   1993年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创刊等。    实践领域不断扩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医学心理学工作已逐渐扩大到基础医学和内、外、妇、儿各临床学科以及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各领域。 在各类学术年会以及有关刊物发表的论文中,心身医学和临床应用性论文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反映我国医学心理学开始向广阔的领域发展。 各地正在建立更多的医学心理咨询门诊。 交叉性、多样性 目前活跃在我国医学心理学工作一线的成员来自相应的各种学科。包括基础医学、精神病学、心理学、神经科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学和社会科学等等。这符合医学心理学作为多学科交叉的学科性质。 内容的广泛交叉性和参与人员结构的多样性,使目前各高校的医学心理学工作形成了多方向和多特色。包括:偏重理论或应用;偏重临床或社区;偏重实验室或学科和教材建设;偏重研究或测验技术的引进和应用,有的偏重临床基地的建立等。 学科性质:交叉、基础、应用 为什么要学医学心理学? 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医学模式需要改变(原因) 人类疾病谱发生变化,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传染病成为主要死亡原因。 证明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与目前导致人类主要死亡的疾病有关。 对心理社会因素与躯体疾病的中介机制有较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的激烈,压力对人健康的影响越趋明显。 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是一种系统论和整体观的医学模式,它要求医学把人看成是一个多层次的,完整的连续体,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问题上,要同时考虑生物的、心理和行为的,以及社会的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医学心理学在促进我国医学模式转变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新医学模式 新医学模式和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整体观: 心身统一观: 人与环境的密切联系观: 主动调节和适应观: 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知识结构 一、医学心理学研究领域 1.研究心理/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举例) 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的社会学基础研究: 经历不可控制的应激性事件是“习得性无助”形成的社会学基础。 习得性无助 是指个体在受到多次挫折后产生了动机、认知和情绪上的损害,从而导致的一种在应对有害情境或事件时的无能为力、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 习得性无助与抑郁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习得性无助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Seligman E.P.)的“习得性无助形成”经典实验(1967): 被试:24只狗,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可逃避组、不可逃避组(是与可逃避组共轭的)和控制组,每组8只。 吊床实验:所有的被试都要被固定在吊床中,每次3只,分别来自三个不同的组。3只狗都被套上狗套,受到约束。可逃避组的狗遭受电击,电击共64次,但能通过用鼻子按压一个杠杆而终止电击;不可逃避组是与逃避组共轭的,唯一的区别是其用鼻子按压杠杆却不能终止电击;控制组的狗没有遭受电击。 穿梭箱实验:在吊床实验结束24小时后,三组被试接受穿梭箱电击逃避/回避训练。电击一共10次。电击之前先发出一个信号-装在穿梭箱一边的灯光熄灭,在发出信号到实施电击之间的延迟

文档评论(0)

wangsux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