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廖承志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廖承志研究的文献综述
娄磊
在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
他是国民党元老廖仲恺和何香凝之后,却在革命低潮时投奔了共产党。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战士,却戴着手铐走完了长征路。
他曾多次被捕入狱,却每次都奇迹般地生还。
他曾因“海外关系”被批判,却藉此在外交战线上独树一帜。
他就是童年被叫作“肥仔”,晚年被尊为“廖公”的杰出革命家、社会活动家——廖承志。
这是发表在2008年第5期《红岩文摘》上,于继增先生缅怀廖承志同志的一篇文章——《廖承志:名门之后,精忠报国》的开头。我觉得用此作为廖承志同志文献研究综述的开篇也十分合适,因为这段话道出了廖承志同志一生扮演的不同角色与参与发生的重大事件。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是廖承志同志诞辰100周年,所以完成此篇关于廖公的文献综述也被赋予了缅怀这位伟人的另一重含义。
目前关于廖承志同志研究的常见的专著大致有以下三本: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王俊彦著的《廖承志传》、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一版版、2008年再版的铁竹伟著的《廖承志传》和中国党史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吴学文和王俊彦共同编著的《廖承志和日本》。其中王俊彦的《廖承志传》是通过廖承志同志一生中的重要几部分大事组织的全书结构,用一件一件廖承志同志亲历其中的大事勾勒出了廖承志同志伟大的一生,而铁竹伟的《廖承志传》则是以时间为顺序,从他的异国童年开始一直写到了1983年的病逝,用一个个生活中的小事和细节将廖承志同志的一生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廖承志和日本》则是一本研究廖承志和日本渊源的专著,此书从他的东瀛少年生活讲起,到他后来参加抗日战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他为中日友好事业的发展做出的贡献都有完整详细的介绍。另外关于廖承志同志研究的发表的文章有近200篇,内容大多涉及廖承志同志领导新华社工作、廖承志同志为中日友好事业做出的贡献、廖承志的香港情结等方面。此篇文献综述也将从这几方面展开。
一、廖承志两次领导新华社
廖承志是新华社的早期负责人之一,他曾两次领导新华社的工作,对新华社的发展付出了很多心血。吴彬在他的《廖承志与新华社》中是这样记述廖承志在新华社工作的。
廖承志长征到达陕北保安,在红色中华通讯社担任外国电讯负责人。中共中央迁到延安后,红色中华通讯社改名为新华通讯社,廖承志负责全部外电,是新华社主要负责人之一。1937年10月初,廖承志离开延安到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工作。1938年1月,奉命到香港设立八路军办事处,领导华南统战工作。1942年5月在粤北被捕,先后关押于江西、重庆等地。1946年1月在重庆获释,5月随周恩来到南京,在中共代表团协助周恩来工作。全面内战爆发后,廖承志于1946年9月从南京回到延安,就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新华通讯社社长之职,再度领导新华社的工作。
廖承志很注意培养新华社干部的良好作风。廖承志要求在新华社新闻工作中要精益求精。1947年8月28日,新华社总社编辑部发表文章《锻炼我们的立场和作风》要求各解放区的新闻单位和个人,学习晋绥日报反“客里空”运动,公开地、群众性地检查工作,从中“彻底检查自己的立场与作风”。不久,廖承志又根据中央指示,在总社并通知各总分社和分社、支队,在全体工作人员中开展“三查三整”运动,特别着重“反客里空”运动,重点是解决编辑记者的立场问题和严格遵守“新闻必须真实”的原则问题。他为此曾多次作报告, 把土改运动的方针、政策,同新闻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起来,循循善诱,讲清道理,提高大家的政治觉悟,帮助大家解决思想问题。在注意提高大家思想觉悟的同时,总社建立了每周稿件总结制度和检查制度。
廖承志十分重视抄收各国通讯社的电讯,1948年春,新华社在布拉格建立了第一个国外分社。稍后,又在伦敦建立了分社。当时这两个分社的主要任务就是抄收和出版新华社的英文电讯稿,扩大解放区在国外的影响。
廖承志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能听取不同意见,注意改进工作。他在新华社社长任上,偶有失误,总是带头检查,勇于承担责任,绝不推卸责任,诿过于人。1947年9月底,新华总社转发同月24日晋绥日报发表的《晋绥边区农会临时委员会告农民书》。这个《告农民书》,宣传左倾观点,主张在土地改革中,“农民要怎样办就怎样办”,“贫雇农打江山坐江山”,在干部问题上,宣扬“惟成分论”。它一播出,就受到中央的严厉批评。这件事本来同廖承志没有多少关系,稿子是由解放区部处理的,转发前请示过当时的副总编辑石西民。要说责任,直接责任是解放区部,领导责任是石西民。但廖承志没有一句责怪下面的话,自己承担了全部责任。廖承志这种严于自我批评,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使新华社的干部深受感动,并引为榜样。
1949年3月,廖承志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被递补为中央委员。1949年3月25日,新华社随着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迁进北平。经中央批准,广播电台从新华社分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