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心理学(学生用)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Psychology) 是研究机体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的科学。 医学(Medicine) 是研究人类生命活动规律(基础医学) 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与护理(临床医学) 疾病的预防和劳动力保护(预防医学) 疾病的康复(康复医学) 增进健康延长寿命(健康医学) 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医学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将心理学的知识、理论和实验技能应用于医学领域,研究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健康与疾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第一节 医学心理学的兴起 医学心理学兴起的原因: 一、医学模式的转化 二、预防疾病战略转变 三、临床医疗工作需要 四、改善医患关系 一、医学模式的转变 医学模式是对疾病和健康总的特点和本质的概括,它集中体现了一定时期内医学研究的对象、方法、范围及指导实践的原则。 当前主要的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指仅从生物学角度片面地看待健康和疾病及其相互间转化,而不考虑社会、心理行为因素对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 起源于17世纪。 生物医学模式 其根源在于三个发现: 1、哈维 (W.Harvey)建立血液循环学说,以及其开创的用动物实验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实验生理学; 2、巴斯德(L. Pasteur)和科赫(R.Koch)的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发现微生物是引起人类传染病发生的原因; 3、魏尔啸(R.Wirchow)的细胞病理学,发现任何疾病都伴有细胞的病理变化。 生物医学模式(biological medical model) 心身观:二元论 健康观:各器官生理功能正常和生物细胞没有损伤 疾病观:微生物侵入人体或组织细胞受到损伤产生病变,任何疾病都可以在组织、细胞或生物大分子上找到生物病因 诊断方法:通过测定偏离正常的生物学变量 治疗观:运用药物、手术等生物疗法,消灭入侵的微生物,机体组织修复即可恢复健康 特点:单一病因——单一方法 方法机械化、绝对化;心身分离、人与环境分离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美国心身医学家恩格尔(Enger)于1977年提出—— 《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模式的挑战》 根据:疾病谱的改变 “慢性病 ”的特征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biopsychosocial medical model) 心身观:心身统一、相互影响 健康观: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完善 疾病观:社会、心理、生物因素都影响人的健康和疾病 治疗观:从社会、心理、生物三轴系统全面对疾病进行诊断、预防、治疗和护理 二、预防疾病战略转变 三、临床医疗工作需要 适应临床疾病谱变化 三、临床医疗工作需要 提高诊疗水平 WHO调查我国五大城市的大医院中仅有1/5的医生能识别抑郁症,会正确处理抑郁症。 医生多数未掌握矫正不良行为的方法。 降低医疗费用 每年受生物医学模式指导的医生滥开不必要的药物、检查、手术、误诊造成的医疗费用浪费难以计数。 四、改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是临床医疗的核心 目前的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标准(CMB) Ⅰ专业价值观、态度、行为及伦理 Ⅱ医学科学基础 Ⅲ沟通交流技能 Ⅳ临床技能 V公共卫生和卫生体系 VI信息管理 Ⅶ批判性思维和研究 第二节 医学心理学概况 一、医学心理学的对象 二、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医学心理学的相关学科 一、医学心理学的对象 医学心理学的对象: 1.研究人的生理、病理生理与心理状况的相互关系; 2.研究心理因素在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 3.研究人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健康与疾病转化中的作用; 4.研究病人与医务人员、医疗环境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因素对人的心理与生理的影响; 5.研究如何将心理行为知识与技术应用于健康的保持与疾病的防治; 6.研究如何矫正人的行为、习惯、态度和情绪反应以适应环境。 医学心理学关于健康与疾病的观点 强调心身统一的观点 个体与社会保持和谐的观点 认知与评价的观点 主动适应与自我调节的观点 情绪因素作用的观点 个性特征作用的观点 实验法(experimental approach) 心理测验法和评定量表法(psychological test) (psychological ratting test) 调查法(survey methods) 观察法(observational methods) 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操纵自变量并严格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京市燕山地区2017年初四年级毕业暨一模考试语文试卷.doc
- 北京171中学2018高二第二学期中国疆域与行政区划.ppt
- 北京市西城区2010年1月高一数学期末试卷.doc
- 北京市西城区2014-2015年模拟汇编.docx
-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九年级物理期末检测.doc
- 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7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九年级物理试卷及答案2017.1.doc
- 北京市海淀区2014届高三二模语试卷+讲评(PPT,72张幻灯片).ppt
- 北京市顺义区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八年级数学试卷.doc
- 北京市西城区2013~2014学年度八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doc
- 北京市西城区2017届高三一模考试数学(理)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