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晚清的思想、社会及经济变化:.docVIP

第18章:晚清的思想、社会及经济变化:.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8章:晚清的思想、社会及经济变化:

第18章:晚清的思想、社会及经济变化: 第18章 晚清的思想、社会和经济变化: 重点讨论1895-1911年   晚清是一个大转型时期,其变化的步伐在1895年以后加快了。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前几章所述的政治改革方面,而且也体现在思想、社会和经济生活方面。思想方面,除了今文经学运动外(见第十五章),一些观点和行为也从根本上重新定位,这是由传统学术的变动趋势和西方思潮的涌入所引起的。社会方面,个人代替家庭和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买办和军阀两个新兴阶级备受瞩目,同时,城市数目激增。经济方面,对政府财政的困难增多,贸易逆差加剧,而且外国对中国经济中的现代部分的控制加深。中国从来未在如此短的时间里,经历这么巨大的社会经济和思想变化。1         1.思想的再定位      1.1传统思想的变质 晚清思想潮流和清代中期迥然有别,国内起义和外国侵略的双重挑战,迫使士人重新审视他们在社会中的角色。考证学派致力于古文物研究,对为知识而求知的举动引以为豪。但在这日新月异的时代裹,他们却演奏着不和谐的音符。两种新潮流日益明显:?“格物致用”(即知行合一)思想的复兴,以及思想上包容和整合的趋势。在外国侵略和国内动乱等重大问题迫在眉睫时,士人感觉到道义上有义务对社会和政治的稳定贡献一份力量。即使是专研汉学的学者也放弃了传统的不问世事的态度,所有晚清士人都坚信,在公共事务上他们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士人对研究的领域和方法有广泛的兴趣,例如:政治家曾国藩试图把宋学、汉学、文学和格物致用,融合成一个无所不包的基本学识,即礼学,以反映儒家礼的概念。康有为从理学研究转向今文学,再转向西方政治改革著作。学术上的广泛兴趣和调和折衷构成了这一时代的特色。因此,晚清的学术界由一枝独秀(汉学)转向多派并存,由分裂而趋向整合。在这一转变过程中,晚清士人的学术视野也较以前宽广得多,打破了传统的界限而开始了对西学的研究。   1.2新学 西方思想的涌入始于鸦片战争前圣经和宗教小册子的翻译.2在1810-1867年间,由基督教传教士翻译的795部译著中,宗教类占86%、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类仅占6%。1861-1895年自强运动期间,译著范围扩展到外交、军事、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1850-1899年之间的567种译著中,应用科学占40%、自然科学占30%、历史、地理占10%、社会科学占8%,宗教、哲学、文学和艺术占3.5%。3在这段时期,科技类是重点,英美国家著作是主要来源,占全部译著的85%,而日本作品仅占15%。   1894-1895年中日战争后,该趋势发生了变化。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狭隘性日益明显:有远见的人士清楚地意识到,中国必须拓宽对西方的认识和了解,不能仅仅局限于军事和工业技术,而应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系、社会结构、科学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研究,对这些领域的西方作品进行翻译,成为改革和革新最主要的前提条件。义和团事件后,京师大学堂合并了同文馆译书局,完成了大量的译著和教材的编纂工作,内容涉及数学、物理、三角学和哲学。1907年,清政府正式成立译书局,任命了许多旧科举考试中的佼佼者在此工作,王国维便是其中之一。他是一个踏实的学者,对康德、叔本华和尼采的学说有很深的研究。总的来说,官方译书机构不如私人译者对中国文化有较大的影响。在私人译者中,严复和林纡是特别杰出的两位。   严复(1854-1921年) 是福建侯官人,他开启了中国努力理解近代西方文明的先河。少年时,他完全接受国学教育,14岁进入福州船政学堂,接受新式教育,学习英语、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物理、化学、机械、地理、天文和航海等多门知识,187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1876年被选派去一所英国海军学校学习,并于次年抵达英国,当时正值伟大的思想家达尔文、赫胥黎和斯宾塞以他们的进化论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震撼着世界之时。达尔文理论吸引严复之处和其说是他的生物学说,不如说是它所强调的人的决定因素,及在竞争形势下人的潜在能力之发挥。4因此,严复开始从社会达尔文主义角度审视中国的问题及其在世界中的地位,这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因为急于想发现西方、特别是英国富强的原因,严复孜孜不倦地研究了英国的政治体系、经济体制、社会哲学及法律思想,他最终认为英国强大基础的来源在于?“法律观念:公正不偏”(impartial justice)。5   1879年严复回国,担任李鸿章在天津的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他在此呆了近二十年,尽管1890年被提升为该校的总办,但他从未被李鸿章当作心腹,其海军生涯也从未辉煌过。而和他同时留学英国的日本人,如伊藤博文和东乡平八郎都成为日本现代化的领袖,把日本变成了强国。6严对对自己无法帮助祖国深感沮丧,尤其是在中日战争北洋舰队惨败后,严复的许多旧同僚和学生在这一战争中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