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韩愈-师说
〈師說〉學習單 編者:江伊薇
壹、〈師說〉各段重點檢索與分析
一、追本溯源:師說的寫作背景
韓愈內心剖析
(師說寫作原因) 遠因 :貴賤、官盛則近諛 :長少、彼與彼年相若也 :小學而大遺、群聚而笑之 近因 :借題發揮
(目的:批判「恥學於師」的風氣) 時代的橫向觀察
(柳宗元報告書) 〈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弔,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 居長安,炊不暇熱,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矣。 唐代師風: ,以從師問學為恥 二、絲絲入扣:師說的文章結構與生難字詞
段落 文章結構
(論說文) 第一段 總說 託古立論,強調「學必有師」
p.s.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第二段 分論 擇師的原則:「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生難字詞、
聚焦大考
庸(義)
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無「庸」置疑
平「庸」
酬「庸」
「庸」醫
大考
﹝101學測﹞「庸」奴!/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X,庸愚/豈
﹝102指考﹞(C)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知先後生於吾乎→反問句
第三段 分論:
對比一
對比論證(一)──古今對比
人物
動作
結果
古之聖人
今之眾人
生難字詞、
聚焦大考 意動用法vs使動用法
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以之為何」的意思,即認為賓語怎樣或把賓語當作怎樣,通常是由形容詞或名詞轉化而來。
型式:「以+賓語+為+動詞」
省略「使」、「令」等動詞,直接把兼語(主詞兼受詞)後面的動詞挪至兼語之前,使它具有「致使」的意思。
:恥學於師(以……為恥)
:從數騎出(使……跟隨)
所以
所以(義)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聖人之「所以」為聖
其
其
(義)
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第三段)
「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第一段)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第二段
大考
﹝98學測﹞(E)亮無晨風翼,「焉」能凌風飛/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X,豈/代詞,指老師
﹝98學測﹞(D)下馬飲君酒,問君何所「之」/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愚→X,往/助詞,無義 第四段 分論:
對比二
對比論證(二)──自身對比
人物
動作
結果
子
士大人本身
生難字詞、
聚焦大考 遺
﹝100學測﹞
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錯綜修辭
錯綜(交蹉語次)
將上下詞句調動次序,故意安排參差不齊。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
還原:
※本句特殊處:103學測:本句為「改變句子的銜接順序(主從複句交錯排列)」
1. 2.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讀,不解惑
3. :或不焉→或不(師)焉
【修辭】錯綜
(抽換詞面)
將同一個句子或上下兩具重複出現、意念相同的詞語,改換成另一個同義詞語或近義詞語。
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
第五段 分論:
對比三
對比論證(三)──當代橫比
人物
動作
結果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大夫之族
諛
字形
字音
字詞
諛
阿諛
腴
膏腴之地
臾
須臾
萸
茱萸
雩
舞雩
庾
庾信
﹝102學測﹞(C)阿「諛」/舞「雩」/膏「腴」→○,皆音ㄩˊ。
不齒vs不恥
不齒
不恥
﹝91指考﹞(E)韓愈〈師說〉所謂「不恥相師」與「君子不齒」→X,不認為可恥/不屑與之同列,意義不同。 第六段 分論
第六段:聖人典範
現象
結論:
大考
﹝99學測﹞(C)韓愈〈師說〉中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等人為例,寓有「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之意。
﹝104學測﹞「孔子師郯子……」是對「聖人無常師」進行描述、解說。
第七段 敘
第七段:
寫作原由
實際目的
生難字詞、
聚焦大考 被動句式(主語是動作的接受者的句子)
「於」字句﹝99指考﹞
不拘「於」時,請學於余。(韓愈〈師說〉)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
君子寡欲,則不役「於」物。(司馬光〈訓儉示康〉) 綜合比較 師
師
(義)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
巫、醫、樂「師」、百工之人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
說明:「師」在本句中為「恥」的受詞
或「師」焉,或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