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定稿原型模型论视角下及英语完全倒装句及其生成机制分析
原型模型论视角下的英语完全倒装句及其生成机制分析(
张晓娜
(济源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部,河南 济源 459000)
摘 要:原型模型论是一门原理论,强调现实、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提出了从思维到语言的研究视角。根据这一理论,英语倒装句与常式句是模拟主体通过语言层面的不同模型对客观世界的摹写和反映,而模拟主体认知层面的突显则构成了各种完全倒装句型的生成机制。
关键词:英语完全倒装句;原型模型论;生成机制
Analysis of English Full-inversion and its Generative Mechan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totype-model Theory
ZHANG Xiao-na
(Foundation Department, Jiyu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yuan 459000, Henan)
Abstract: Prototype-model theory is a metatheory, which emphasizes the dialectical unity relationship among reality, language and thought and holds the research procedure from thought to language. In line with this theory, inversion and its basic counterpart are various linguistic models patterning on the same prototype, in addition, modeling agents’ cognitive prominences can account for the generative mechanisms of full-inversion subtypes.
Key Words: English full-inversion; prototype-model theory; generative mechanism
一、引言
倒装句作为共所周知的语言现象,已被海内外多名学者研究。,即原型模型论两个问题:一是倒装句与其对应常式句的关系二是完全倒装句不同类型的生成机制。’s under the chair?) B: Under the chair is our cat.
这两个句子是模拟主体从不同的视角来描述描述同一情景,但传递的命题意义完全相同,因此二者是摹写同一原型的不同模型。根据前置内容及成分的不同,我们又将完全倒装句做了进一分的划分,它们彼此之间既享有共同点,又互为不同,也属于共轭相生范畴。因此,我们认为在倒装句的分析框架内存在三层原型模型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原型模型视角下从客观世界到倒装句的模拟过程
(二)倒装句与其对应常式句的关系
在感知和模拟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对事物的认知顺序直接影响我们的模拟顺序。句子的语序绝非随意安排的,而是要受到人类认知模式的束缚,认知模式反映了我们思维和认知的轨迹。模拟主体在模拟过程中对一系列的事物的感知顺序直接影响到他的认知,从而产生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例如:
(3) A tiger rushed out from the woods.
(4) Out rushed a tiger from the woods.
这两个句子传递相同的语义内容,例(3)客观地描述了此场景,而例(4)则有所强调。例(4)呈现的是一幅生动形象的、充满动态效果的画面,与此同时,紧张的气氛和恐惧感也由此而生,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倒装句的运用使句末信息a tiger from the woods得以突显和强调。由此可见,不同的句式结构反映了模拟主体不同的思维、认知和注意焦点。(3)和(4)虽然句式不同,但传递相同的命题意义,它们既享有共同点又有所区别,因此二者构成了共轭相生关系。此外,这两个不同句式模拟和表述了同一客观场景,即原型,也符合一原多模原理,如图2所示:
图2. 倒装句与其对应常式句的关系
四、完全倒装句的生成机制
倘若在模拟过程中的概念结构里存在一系列的概念主体,模拟主体将首先感知一件物体并把它作为认知其它客体的出发点和参照点。模拟主体的认知受其社会经验、兴趣爱好和注意力的影响。模拟主体认知上的突显直接作用于模拟顺序,而模拟顺序在我们感知整个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了整个模拟过程,造成了句子语序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倒装句及其对应常式句可共同表述同一客观现象的原因。句首成份是最先被模拟主体感知的,而句子的其它成分则是在此基础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