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当代朗诵史 简要书摘
================1949-1966=================1949-1966这17年是新中国的第一个朗诵高峰时期,但是受到国家整体发展一波三折的影响,朗诵发展历程也是曲折的。随着国家政治、经济、外交等形式的变化,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一时期的特点就是把朗诵作为革命武器、斗争工具、宣传手段,具有特定的时代印记。*新中国刚成立之时,以爱国热情诗为主。胡风《时间开始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柯仲平《高举我们的五星红旗》。*1950年,北京文联成立,老舍为主席,李伯钊、梅兰芳、赵树理为副主席。北京文联初期活动频繁,即便不是节假日也有众多联谊会、朗诵会。老舍先生自己带头表演,他说过单口相声,唱过大鼓,唱过京戏,气氛极为活跃,而且一定不忘邀请老作家张恨水、沈从文。(啊!真是一个美好的年代)*此前一些参与过抗战、地下工作的同志也涉足文化领域。他们的朗诵活动和其军人经历、地下工作经历等密切相关,配合“接管”、“南下”、“进城”,宣传中共政策、稳定民心、打击敌人、恢复经济,鼓动性很强。*#电台的朗诵尝试#以武汉为例,1949年5月23日,武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后开办《教唱歌》、《文学作品朗诵》等节目。但后者的寿命更短,不到半年就停播了。(想到华少自己担任制片的《华少爱读书》,也是收视惨淡……)不过1955年后,《新作品朗读》又开始选读古典诗歌欣赏、小品文朗诵等内容。(真想去当主播!)*抗美援朝时期,全国城乡普遍建立了广播收音网。但当时电台还不普及,下至每个村都有宣传员,负责收听电台并出黑板报。*再如,张家口赤城县的中小学生,利用休息时间排练文艺节目,走上街头、集贸市场、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当时的电台还有这样的控诉节目:由家庭妇女、工人、工商界、戏曲艺人等控诉亲身经历的美帝国主义和日本法西斯的暴行……*这一时期经典作品:胡风《为了朝鲜,为了人类!》、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后由齐越朗诵,得以广泛传播)。(毫不夸张,这些作品在当时确实鼓舞士气)*1953后,开始迎来话剧朗诵热潮。旧戏曲以唱为主,念词一般不是自然语音。到了话剧台词,就逐渐使用自然语音。这时的表演摆脱了旧戏曲的念词方式,变得直接干预生活现实,直接评论社会现实。留在观众心里的往往不是戏剧性、个性化的台词,而是高声宣扬观点意见和立场的议论性台词。话剧人不再是自由职业者或单纯的艺人,而是国家的工作人员。*1949,中国青年艺术剧团成立。1950中央戏剧学院成立,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立。1951辽艺成立。1952人艺成立。*20世纪50年代,国产话剧创作、排演迎来一个高潮,诞生了大批优秀剧目。1954首演《雷雨》、1958首演《茶馆》(于是之、蓝天野、郑榕铁三角,一直演到1996,可敬!)、《骆驼祥子》、《桃花扇》……*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关系友好,在“一边倒”的政治语境下,苏俄文本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热门诗歌作品《渔夫和金鱼的故事》、《静静的顿河》。热门话剧作品《带枪的人》、《大雷雨》、《万尼亚舅舅》。*【全民欣赏话剧的热潮,可以从下列一段文字中窥探一二。由于写得太精彩,一字舍不得扔,原文奉上:?第二幕,江泰先对袁先生述说内兄曾文清的感情痛苦,然后又“譬如我吧”地表白自己,从“譬如喝茶”讲到他懂得吃,到北京最好的地方去吃。他从正阳楼的涮羊肉,数到王致和的臭豆腐;从信远斋的酸梅汤数到沙锅居的白肉,一共有十几样。这段台词特别长,曹禺写得绝到家了,真真是台词性格化的典范。??然而,演员非得有相当的功力才能把它说下来,说清楚,说到观众心里去。老刁40年代在演剧九队就演过这个角色。经过十几年的体味消化,可是把江泰琢磨透了。他声音洪亮,北京话又地道,把北京人熟悉的这些吃食数得头头是道,音调铿锵。他每演到这段观众就屏息静听,觉得特别过瘾。有些观众还反反复复老学这段台词,就像玩味京戏名角的唱腔一样。我妈妈特别喜欢《北京人》这出戏,一再地夸曹禺写得好,又夸演员阵容强。她和孩子们也喜欢在收音机里听《北京人》。一听到刁光覃说这段词,孩子们就咯咯咯地笑个不停。老人家也跟着一块儿笑。【再次感慨那真是一个美好的年代,至少我是很向往的,哈哈!(就冲话剧这一点】*还有“英雄诗歌”《红色风暴》的江岸演讲一段、《雷电颂》、以及影响一代人的长诗《卓娅》……用李仲华先生的一句话来表述再贴切不过:“那一代青年普遍胸怀浪漫色彩的英雄崇拜心理,朗诵也就格外受欢迎。”*当然,这一时期的朗诵还处于为政治服务、为宣传教育服务的阶段,人们更多地从朗诵的工具性质出发而不是从艺术性看待朗诵。这是时代的局限性,也是时代的必然性。时代主题决定了朗诵与其他事物一样不可能超越时代、引领时代、左右时代,而只能是时代的附属品。*1958!一个重要的节点!上海电影译制片厂完成了英国电影《王子复仇记》的配音制作!由孙道临、程之、张同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