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绳结的设计方法-民族服饰博物馆.pdfVIP

论中国绳结的设计方法-民族服饰博物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中国绳结的设计方法-民族服饰博物馆

论中国绳结的设计方法 作者姓名: 刘典 学 号: 12120400010 专 业: 设计艺术学 研究方向: 平面设计研究 指导教师: 杭海 所在院系: 设计学院 完成日期: 2016 年3 月 摘 要 绳结作为凝聚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吉祥寓意的符号,其基本形态及装饰 特征得以较完整的延续。同时,绳结从日常生活中是易获得、有变化性的材料,通 过点与线的咬合、线与线的交织中展现出其经济实用却又不失美感的特点,本文以 绳结为研究对象,对这种柔性又赋有张力的材料背后传递着怎样的东方传统设计思 维,尝试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不同于多数文章对于中国结从寓意及装饰美感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绳 结自身的材料、应用及功能等角度的探索,分析研究中国传统绳结的起源、发展、 演变与传播,这既包括绳结自身从上古时期起源到汉代、盛唐等时代高低起伏的多 重演变过程,也初步介绍了绳结的工具的发展过程。而在第三章中,具体详细的研 究了中国传统绳结在古代历史日常生活中的演变规律。初步划分为建筑、书籍、武 器、货币、服饰等类别,并运用有限的文献和图片资料作为论据,以展现还原传统 绳结在历史中与中华文明历史文化密不可分的重要地位。最后本文立足于客观研究 中国绳结,了解历史传统,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深入研习中国绳结的珍贵价 值以及问题现状。分别从传承、符号语言和生活应用的常与变中探寻出合理、清晰 的设计方法,将传统绳结与当代设计中东方设计造物的思想方法相结合,并且解决 和改善现有的设计问题。 关键词: 关键词:绳结、设计方法、日常应用、功能性、造物方法 I ABSTRACT As the cohe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not rich culture and auspicious symbols, the basic shape and decorative features continue to be more complete. Meanwhile, the knots from everyday life is easy to get, there is a change of material, and the line through the point of engagement, in line with the line of interwoven show its economy but without losing the aesthetic and practical features, the research paper knot object, but also endowed with the flexible material behind the tension convey how traditional oriental design thinking, try to further discussion and study. Unlike most articles from the research for Chinese knot symbolizes beauty and decorative,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traditional knot own material, application and function per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origin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knots, development, evolution and spread it both knots itself originated from ancient times to the evolutio

文档评论(0)

wangyueyu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