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化下的香港-商场中看全球化的集体生活模式.PDFVIP

主题化下的香港-商场中看全球化的集体生活模式.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题化下的香港-商场中看全球化的集体生活模式

Globalization in the Making 主題化下的香港 - 從商場中看全球化的集體生活模式 鄺震傑 前言~香港主題的更迭 在這十多、二十年的光景中,香港人不難聽到有關香港的一些命名。 常見於 80 年代的小學課本社會科對香港的介紹:「香港地少人多,山地多而 平地少,卻擁有水深港闊的維多利亞港,配合完善的交通網絡和貨櫃碼頭, 以及和中國大陸的地理的優勢,令她成為中國南部的著名轉口港 。」 同樣常見於 80 年代的小學課本社會科對香港的描述:「香港的歷史背景,令 她成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每年訪港旅客均不斷上升,到訪這一顆遠近馳名 的東方之珠和價廉美的購物天堂 !」 1 香港政府於 1991 年公佈“玫瑰園" 項目,以千億元投資興建新機場及其配 套設施。往後數年香港經濟出現強勁增長,“玫瑰園"功不可沒。 香港特首董建華在 1997 和 1998 年的施政報告中兩度提示“將香港建成國際 中醫藥中心"這個問題。“中藥港"發展項目是特區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標之 一。 1999 年展開了“數碼港"建造工程2 ,預期於二零零七年完工。 2000 年申辦亞運會期間的口號“香港一定得"。 2001 年將香港定位為亞洲/中國的曼克頓 。 2000 年至 2003 年迪士尼樂園在港興建,香港迪士尼樂園日後當會成為優良 建設、追求卓越、創意無窮、嶄新科技的標誌。 3 2002 至 2005 年開始政府大力推動本土的創意工業及西九龍文娛發展計劃引 伸香港國際文化之都的定位。 2005 年亞洲國際都會不斷在香港的旅遊發展局的宣傳品之上。 上述只是香港眾多形象的例子,或有遺留。但也不難發現香港的自我定位在 回歸前後的數年之間顯得特別熱鬧,甚至在每年的施政報告之中也會聽到一些新 的命名。“玫瑰園"作為香港政權回歸中國大陸的一份大型賀禮,帶來百業興旺 的景象,及後為了回應香港經濟轉型的情況,而推陳出新出現了中藥港、鮮花港、 1 /convergence/engineering/airport/interactive/interactive.html 2 .hk/gb/.hk/digital21/chi/itstructure/c_port.html 3 .hk/gia/general/200301/ 12/0112181.htm 1 Globalization in the Making 數碼港、中國的曼克頓、亞洲國際都會、國際文化之都等等。從早年因政治因素 催生出來的主題,到往後因整體經濟轉型後香港本身定位的失據引發出一籮筐的 主題,令香港人目不暇給地經歷了一場場白日夢,同時也令本身歷史身份模糊的 香港人多添了一份障礙來自我認識和定位。諷刺的正是這種自我尋求命名的過程 中,當確立主體認知的連番失敗後,反引發新一輪的自我否定。越發希望知道“我 是誰?",卻演變成“我希望我是誰!"、“我可以變成誰?"、“人家想我變 成誰?"的思考邏輯之中,然而過程卻是短促急忙,被鄭重邀請而至的主題卻往 往缺乏穩健的實質基礎和公眾討論(例:在一個不產中藥和鮮花的香港建中藥港 和鮮花港,有如玩拼字遊戲「xx+香港=xx港」;數碼港落成至今唯獨其中 貝沙灣大賣,中小型科技公司卻因其租金高昂只能望門輕嘆,難怪被外界視為官 商勾結的地產項目,多於官方發展知識型經濟的決心之舉!),一個個主題由生 至死不消一年半載(連“病"和“老"的過程也欠奉)便被草草埋葬和集體遺 忘。畢竟香港的命名需求始於回應經濟轉型為大前提,故主題的失敗指標也往往 繫於經濟效益之上,說穿了才不過是一場向外自我推銷的市場策略。然而香港主 題尋覓過程中,曾以民族特色為主軸的主題、以發展科技為包裝的主題、以仿傚 他者為參照的主題等都因賺錢不成而相繼落幕,那到底甚麼才是香港的主題!?

文档评论(0)

xyl11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