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汉武帝统一币制因果之探究
西汉武帝统一币制因果之探究
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大量使用货币的国度之一,形制规范的商代”海贝币”的不断面世,即是实物证明。中国亦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金属铸币的国家,始见于西周晚期,后流行于春秋战国。中国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霸,列国并存,故当时的金属铸币因国别呈现为币制不一、品类繁多。秦兼并六国,统一度、量、衡,统一铸行”半两”流通天下,但时间短暂。在中国货币史上,真正使金属铸币币制不二通行天下,实行中央王朝统一铸行,实从西汉武帝元狩五年(B.;C118年)铸行”五铢”币到其彻底进行币制改革之后。
”五铢”币的统一铸行,彻底改变和基本消除了西汉王朝初年以来币制不一、铸行紊乱而带来的种种弊端,为汉武时期及之后的中央皇权统治和,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试从西汉武帝统治措施中的统一币制之举,再行探究其因果,并就此略陈管见。
;一、西汉初期币制状况
西汉武帝统一币制的因果,不得不先看西汉初期的币制状况。
秦并六国,国家暂趋统一,社会经济尚未恢复,秦末农民起义蜂起,强秦遂之国亡,继而楚汉相争,社会生产力严重衰退,经济凋敝,民生艰难。西汉初立,自天子至民间实景,史载:”汉兴,接秦之敝,诸候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1〕。;为了巩固初创的西汉王朝,挽救濒于崩溃的社会经济,成为汉初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毕业论文
高祖刘邦初定天下,既采取了较秦为宽松的经济治理策略,其中很重要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流通货币政策上采取了”为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钱,一黄金一斤,约法省禁”〔2〕的放铸措施。;此措施的制定,基于汉高祖对货币职能的片面认识,意为钱多既富,钱多便能很快恢复社会经济;加之统治者又意为放铸能取悦天下之民众。故汉初币制一改秦之半两币量,铸行薄如榆荚、重约”三铢”的”榆荚钱”。在铸行中既有官铸,亦有民铸,币重有别,形成了秦”半两”、汉”荚钱”纷杂并行局面。今从诸多出土实物资料中可得确证。就钱范看,山东地区除前人已著述者外,近年有1982年博兴县店子乡辛张村同时出土的十三件钱范中,既有”榆荚”范,也有”四铢半两”范,其中的”榆荚”范:”钱横径1.1、穿宽0.7厘米”〔3〕。又如该县1986;年贤城村出土的”榆荚”钱范,其Ⅰ式范:”钱模直径1.2,穿0.7厘米,钱面文刻半两二字”。其Ⅲ式范”钱模径最大不足0.6厘米,小的仅0.4厘米,穿宽有者仅0.2厘米”〔4〕。再如,莒县孙家庄子村1985年发现的”榆荚”钱范,其:”A型:半两钱范。……模径1.2厘米,钱模圆形方孔,方孔边长为0.7×0.7厘米。……从钱范的磨损程度可以看出,汉人用此范铸钱行之甚久”〔5〕。此地点同出的B型”榆荚”钱范,从文中拓本看,与A型范外径大小相似,而穿宽尺寸要大于A型范。 毕业论文
从上述几例近年出土的汉初钱范,可知既是同一地点出土的同类钱范,其钱模尺寸是不尽一致的,用此种钱范铸造的货币流通于市,给社会经济带来的不良和严重后果可想而知,史载曰:”而不轨逐利之民,蓄积余业以稽市物,物踊腾粜,米玉石万钱,;马一匹则百金”〔6〕。汉初社会中继而出现了”弃本逐末”,对社会经济恢复十分不利的局面。
为了遏制”弃本逐末”局面发展,汉初统治者又采取重农抑商的对策,史载:”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农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弛商贾之律,然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7〕。这种抑商的对策,对重农固本虽起了一定作用,;但因对货币这一”特殊商品”本身职能的认识片面,纵民放铸,才是引起”弃本逐末”弊端之根源没有根本认识,虽采取重农抑商,但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治理,仅能医其表,而难治其里,正如史书所载:”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8〕。
西汉文帝时,继续推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统治政策。对因货币紊乱而引发的物价腾涨、弃本逐末日甚的社会弊端,采取了通货紧缩、大量减少货币流通量;对流通货币实施增重措施,改变流通货币的紊乱局面。
汉文帝改铸”四铢半两”的实物资料,近年也屡见出土,如博兴辛张村1982年出”榆荚”钱范时,同出”四铢半两”钱范五件、”榆荚”范和”四铢半两”合体范二件。就”四铢半两”范看,”钱模径2.2、穿宽0.6-0.7厘米。钱模的穿两边阴刻篆书半两二字”。其中的”榆荚”与”四铢半两”合体范,每件范体一面刻”榆荚”钱模,一面刻”四铢半两”钱模〔9〕。此地所见这批钱范,出土地点明确,;时代特征明显,尤其是”榆荚”与”四铢半两”合体范的发现,史料价值甚高,佐证了汉文帝时实行通货紧缩、币量改制的历史记载是可信的。 毕业论文
汉文帝时期虽有货币改制的措施,但在市面上却是”半两”、”榆荚”、”四铢半两”并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