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当代农民工迁移意愿的调查报告
关于当代农民工迁移意愿的调查报告
——以诸城市相州镇为例
摘要:
通过对诸城市相州镇200多名农民工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农民工迁移意愿不是很高,多数倾向于回到家乡或周边乡镇。原因集中于:城市工作不稳定、收入低、晋升机会少、缺乏住房、医疗等保障;而最吸引他们成为市民的因素是子女有机会获得优良的教育质量。本文认为,从农转非农角度来看,小城镇与大都市并举策略最为适合。
关键词:农民工 迁移(市民化)意愿 影响因素
引言:
在全社会都关注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意愿的大环境下,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自然不能落后。由于自身条件有限,不可能走遍全国各个农村,只能在周边地区活动。所以于2013年寒假和几个同学一起对本村及周边地区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意愿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调查研究。此次调研的目的在于,对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意愿获得更加全面深刻了解的同时,以自己所学习的知识经验为依托,对农民工生活现状提出相对合理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贡献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们进行此次社会实践调研的目的不仅仅是完成社会实践的作业,更重要的是了解我们周围农民工生活的现状,了解当地农民的迁移意愿以及对农民工迁移认识的程度,在调研的过程中形成客观的认识,从而对农民工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针对调研所呈现的问题做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方案,以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工问题是关乎和谐社会构建的重大问题,也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着重强调的问题之一。而农民工迁移则是当前的热点问题。要解决农民工迁移,首先要了解影响当前农民工迁移意愿的因素,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决策,提出合理化建议。根据我们所做的调研分析可以将本地农民工迁移的影响因素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经济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在城里定居的首要因素。
二、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是影响农民工在城里定居的决定性因素。
三、农民工的迁移意愿与个人特征直接相关。
虽然此次调查研究仅仅局限于周围村庄,但是仍旧可以见微知著,得出一些总结性经验和结论。再此,首先就此次回收的调查问卷做简要分析。
1、农民工迁移(市民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1)被访农民工基本状况
本次在诸城总共完成203份问卷调查,并挑选其中部分农民工进行深入访谈。所涉及的行业包括:建筑业、环卫以及部分从事商业的人员。在被调查的203位农民工中,平均年龄41岁,最小的17岁,最大的67岁;50%的农民工在43岁以下,75%的农民工在50岁以下。男性被访者144人,占到了总体的近71%.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农民工占总体的80%以上,2%的人拥有大专学历(这4人是建筑工地的监工)。他们的月平均收入2300元左右,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2012年2月底公布的2049差别不大。其中,男性约2800元,女性约1100元。
(2)工作状况与福利保障
本次调查发现农民工的工作强度大、收入低、居住条件不容乐观、社会保障覆盖面狭小。被访农民工的工作强度非常大,每天平均工作9.87个小时,每周平均有6.75天在上班。他们的居住状况是:居住卧室平均36.9平方米,但有6.64个工友共同居住,而且一般都是住简易工棚或者地下室,月租金平均136.7元(有一部分行业提供住宿,比如建筑工地)。
被访农民工参加各类城镇保险率都非常低下,基本没有享受到任何保险。具体如下:参保城镇工伤保险占3.5%;参保城镇失业保险占2.5%;参加城镇养老保险占3.3%;参保城镇生育保险不足1.5%.医疗保障同样如此,生病无假期,看病也很难报销。他们一般只能采取“小病扛,大病拖”的办法。
(3)人际交往与子女教育
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的交往几乎是割裂的,他们的交往圈子局限于血缘和地缘关系。有45%的农民工表示他们和城市居民几乎没有任何交往;75%的被访者几乎没有和当地居委会有过任何联系;近74%的被访者未参与过城市社区中任何一项集体活动。他们的社交圈子主要由同乡构成,而大多数也表示只有同乡是寻求帮助的对象。以农民工求职为例,54.2%的人通过亲戚朋友的介绍获得了工作。另外,由于亲戚朋友和自己地位差别不大,能够为其介绍合适的工作,因而被访者感觉在城市找到工作并不困难的占到了70%以上,而且超过一半的农民工不认为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歧视。
对于农民工而言,除了获得相对较高的工资收入之外,城市最有吸引力的因素在于有可能为子代提供优质教育。比如,在问及有未成年子女的农民工群体时,只有25.89%的被访者回答希望留孩子在老家农村上学,其他的都期望孩子能够享有与城市孩子同等的接受较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实际上,希望孩子回老家农村上学的农民工也并非认为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没有差异,只是由于他们无法支付异地受教育所需的高额费用。
(4)农民工迁移(市民化)意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