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
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临床疗效观察[摘要] 目的:观察四君子汤加味治疗慢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45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四君子汤加味,对照组口服西药柳氮磺吡啶,对磺胺过敏者改为口服头孢氨苄青霉素。两组患者均在治疗4周后按临床疗效标准进行统计。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治疗组口服中药,治法:健脾利湿、涩肠止泻,方用四君子汤加味,方药如下:党参15 g ,炙黄芪30 g,白术15 g,茯苓15 g,泽泻15 g,炒山药20 g,诃子15 g,肉豆蔻10 g,莲子肉15 g,麦冬15 g,罂粟壳6 g,砂仁10 g(后下),麦芽15 g,神曲15 g,木香6 g(后下),陈皮15 g。痰湿盛者,加苍术10 g以燥湿行气;伴津亏者,加生地15 g,玉竹15 g益胃生津;小腹拘急冷痛,或四末不温,酌加干姜10 g,乌药10 g以温胃散寒;腹泻日久中气下陷,可见脱肛,加炒升麻7.5 g;便中带血,加地榆炭15 g,茜草10 g,酒大黄6 g,仙鹤草2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口服。4周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西药,柳氮磺吡啶每日4~6 g,分4次口服,对磺胺过敏者改口服头孢氨苄青霉素,每日2~4 g,疗程为4周。
1.3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疗效标准参照1992年9月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慢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2]确定。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肠镜复查黏膜无充血,溃疡修复,停药6个月无复发;有效:临床症状改善,肠镜复查肠黏膜充血改善,溃疡变小或有修复倾向;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肠镜复查肠黏膜较治疗前无变化。
2结果
治疗组:近期临床治愈45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70例(93.33%)。对照组:近期临床治愈25例,有效25例,无效20例,总有效50例(71.4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腹泻的发病基础是胃肠道的分泌、消化、吸收等功能紊乱、障碍,使分泌量增加,食物不能被完全分解,吸收量减少,肠蠕动加快,最终导致粪质稀薄和排便次数增多。肠黏膜病理改变为结肠黏膜充血、水肿、出血。目前西医治疗主要采用水杨酸盐类药物及糖皮质激素等对该病进行消炎、止血、止泻治疗,其中柳氮磺胺吡啶被认为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首选药[3],但单纯应用疗效不理想、易复发。
中医学把本病归结到“泄泻”、“肠僻”、“肠风”等范畴。认为本病与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水谷化湿内滞;或起居不慎,外邪乘虚而入,损及脾胃,内外相加,导致湿热蕴结肠道;或因情志所伤,脾虚肝旺,肝脾不和,肝气乘脾而发;或因久泻耗伤阳气,脾肾阳虚,关门不固等多种因素所致。发病初期多表现为实证,病程日久或迁延反复日久则表现为虚证。病情轻重不等,常反复发作。虽然在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表现寒热错杂,虚实相间,但其基本病理为脾虚失运,湿热蕴结,土虚木郁。故治疗上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抑肝扶脾为主。据临床观察,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属脾虚肝郁型者占总病例的一半以上[4]。四君子汤健脾益气止泻。党参、黄芪补气健脾止泻;白术、山药入脾胃两经,治疗湿邪困阻中焦导致倦怠、乏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泄泻;茯苓、泽泻可利湿健脾,即利小便而实大便,把肠道多余的水分,通过小便排出体外,达到止泻的目的;神曲、麦芽、砂仁可健脾消积,芳香化湿、和胃纳食;诃子、肉豆蔻、莲子肉、罂粟壳涩肠止泻,直达病所;麦冬、石斛滋养阴而健脾;木香、陈皮入脾、胃、大肠经,可健脾消食,理气止痛,治疗食宿不化,脘腹胀痛,温健脾胃而止泻。综上所述,本方有燥湿健脾、理气和胃、消食化积、涩肠止泻之功。通过益气健脾激发机体免疫力,提高肠壁屏障机能[5],达到治本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欧阳钦.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J].临床内科杂志,1998,15(2):59.
[2]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病学术研讨会.慢性结肠炎的诊断及疗效标准[J].中华消化杂志,1993,13(6):354.
[3]陈劲勇,周志光,王跃平.柳氮磺胺吡啶加中药与单用柳氮磺胺吡啶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疗效比较[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3,22(5):287-288.
[4]张继泽.调和肝胃(脾)法在脾胃病中的运用[J].江苏中医,1996,17(6):17.
[5]梁建民.中医辨证治疗慢性结肠炎198例[J].陕西中医,2001,22(1):19.
(收稿日期:2010-01-18)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