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及演变.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及演变

尚书为汉朝时期皇帝的文书,东汉时期尚书权力加大,专门开辟衙署而成为中枢机构——尚书台。尚书台设置的初衷是制约相权,但随着尚书台职权的扩张,相权实际上又转移到了尚书身上,这不能不引起皇帝的猜疑,于是又设置其它机构,以分割尚书的权力。 三国时,魏文帝又将尚书台变成单纯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了中书省执掌机要,审理奏章,发布诏令。 西晋时又设立了门下省,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到了南北朝,门下省又变成了参与决策的机构。 这一状况发展到隋唐时期,演变成三省六部制度。 唐三省六部制度 * *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 皇 帝 吏 部 礼 部  户 部 兵 部 刑 部 工 部 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尚书省 (执行) 门下省 (审议) 中书省 (决策) 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怎样的呢?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 皇 帝 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军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北宋初分割相权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 “二府” 行政: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增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削弱相权 皇帝总揽大权 (二府三司) 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 军政:枢密院——长官枢密使,地位略 低于宰相(了解)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北宋分割相权示意图 中书门下 皇 帝 (最高行政机构, 行使宰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 (行政权) (军权) (财权) (相权一分为三) (总揽大权) 学思之窗 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 ①相权得到强化,皇权受到种种限制。 ②三司使掌握全国的财权。 ③贤明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有助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汉武帝削弱相权 2、隋唐:三省六部制 3、北宋:皇权加强的措施 4、元朝:中书省权力的新发展 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2)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 (了解) (一省二院) (1)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领六部,行宰相职权,后期宰相权利越来越大。 (3)统领宗教及西藏事务:宣政院(了解) 元朝加强皇权的新举措 元朝的中书省 中书省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朝代 措 施 影 响 汉 隋唐 北宋 元 西汉的中(内)、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三省六部制 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一分为二 一分为三 一分为三 相权反弹 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 建立专制主义制度 丞相权力很大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戒其怠惰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后汉书》 (1)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拔的标准是什么?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血缘、门第、等级 (2)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世袭 察举制 察举制 常举 (岁举) 非常科 (特举) 孝 廉 科 貌 才 科 贤 良 方 正 科 明 经 科 明 法 科 至 孝 科 童 子 科 察访 荐用 任用 德能才行 存在什么问题?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 评价:察举制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通过选拔官员,有利于彻底摆脱世袭制。但到了东汉后期,由于豪强地主的势力上升,察举制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沈者哉! ——《晋书》 (3)材料三中说的是哪一种选官制度?其主要弊端是什么? 九品中正制。 弊端:世家大族把持人才选拔,任人唯亲,压制人才。 * * 九品正中制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俯公卿及台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